走基层·典型回访:永远的“中国铁军”
历史比人民解放军的军史还要久远的“铁军”——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铁心向党战旗红,在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5·12”汶川抗震救灾、“铁拳-2009”“前卫-2010”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中再次书写了一份份出色答卷,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
还是那股子铁血豪情
“这是担架上打出的47环,这是腿断的疼痛下创造的奇迹!”在“铁军”师龙年春节晚会《感动铁军》小品里,侦察营战士李雁林的故事,不时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我不能退赛,军人就是死,也要保持冲锋的姿势!”在2011年10月举行的济南军区侦察兵大比武中,李雁林踩在一块圆石上,摔在遍布碎石和荆棘的山地上,胳膊肘、膝盖多处摔伤,右脚踝肿得像个馒头。
“我们绝不抛弃你。”战友们轮流背着他、鼓励他,坚持完成了13个课目。
最后,李雁林躺在担架上,扣响了扳机。
枪响靶透,20秒,47环。
目睹全程的济南军区参谋长赵宗岐称赞:“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载誉归来,部队党委为李雁林报请了一等功。
李雁林的战友于清鹏也有着同样动人的瞬间——2010年8月,在参加集团军侦察兵比武横越山涧中,绳索的强烈摩擦把他的大腿勒伤,布满了水泡,可他丝毫不顾。
后来,伤口感染已到了住院治疗的地步,可于清鹏简单涂了点药仍坚持出现在训练场上。最终,他一举夺得手榴弹投掷第一名、综合成绩第二名的好成绩。
战士敢拼搏,干部更英猛。2010年的一场机降战斗中,“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红一连”连长楚科纬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第一个跳出机舱,掌骨被摔裂。他用右手腕顶住下护盖,左手进行射击,圆满完成任务。
还是那种强烈的使命感
农历腊八这天,一位“铁军”烈士的父母寄来的贺年卡,让师政治部主任宫松奇陷入沉思。
“那天早上,我摸着他的手,粗糙的手掌上还留着伤痕。”宫松奇永远忘不了武文斌去世那天的情景。
“铁军”战士武文斌,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积劳成疾去世,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宫松奇回忆,那天,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板房建材全部卸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参加抗震救灾的32天里,武文斌总是找活干、抢活干,干完分内的事,就去帮其他班排干。他身上的迷彩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令人动容的还有烈士谢保军。联合国授予他“维和特别贡献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自写信吊唁,“对其为苏丹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深表敬意”,济南军区授予他“国际维和优秀士兵”荣誉称号。
这位“铁军”战士在苏丹维和的280多个日日夜夜,和战友们一起出色完成57项重大任务,树立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终因劳累过度倒在异国他乡。
为何英雄会在“铁军”不断涌现?
“那是因为80多年始终跟党走、为人民的使命感,就像遗传基因一样,早已根植在新时期‘铁军’人的骨血中。”宫松奇说。
还是那柄无敌的打赢尖刀
在“铁军”师的光荣榜上,高炮团团长杨恩红名列其中。
且看杨团长的辉煌:某靶机飞行速度比普通靶机快两倍,抗电磁干扰能力高两级,列装两年,保障全军高炮部队实战对抗100多次;带领炮长、技术干部进行上百次改革尝试,解决影响射击精度问题40多项,硬是将瞄准精度缩小了1个密位,空中散弹区缩小了200米;空地对垒,群炮一记怒吼,昂首飞行的靶机立时空中开花,厂家工程师心悦诚服:“炮弹打出枪准头,我服了!”
杨团长防空作战有新招,炮兵团团长宫克诺精确打击有奇招——12发炮弹全部命中目标,仅用时1分21秒,这是炮兵团6门某型牵引式加榴炮完成行进与快速打击转换,创下的军区炮兵实弹射击比武新纪录。
从摩托化到机械化再到信息化,“铁军”的战斗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师长周友亚感触地说:“特战步兵把人与武器结合到了最佳状态,把仗打出了智慧,打出了艺术。”
2011年,“铁军”师党委被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党委”“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被四总部表彰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先进单位”,“铁军”建设再次跃上新台阶。 (梅世雄、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