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通讯:留住傣族“手上的记忆”

2012年02月01日 0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景洪1月31日电 题:留住傣族“手上的记忆”

  作者 胡远航

  莽苍的横断山脉从青藏高原东南部逶迤而来,夹峙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奔腾南下。傣族世代劳动生息在河谷平坝,并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织成了美丽的“布上云霞”——傣锦。近日,记者走访曼乱点村,感受属于傣族人独有的“手上记忆”。

  曼乱点村位于景洪市嘎洒镇,这个距离景洪市区不到半个小时车程的傣族村子,曾是傣族皇家“御用”的织锦村。1994年到1995年间,由于西双版纳旅游的快速发展,曼乱点村的织锦业再次火爆,村里有60%的村民都在织锦。但随着旅游热度减退,曼乱点村的傣锦事业又开始慢慢萧条下来。

  冬末初春的曼乱点村,到处可见绿油油的芭蕉林和盛开的三角梅,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偶尔可以听到几声鸡鸣,但很难再闻“ 机杼”声。在临街的一座被改造过的上层竹木、下层砖石的傣家“竹楼”内,村里最有名的织锦艺人玉儿甩正织着傣锦。在她身旁,两个小孙女认真地打理着傣锦的线头。

  玉儿甩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傣族人早在唐宋时期就会用棉线和丝线织傣锦。南诏时期,地方官员把傣锦作为上贡朝廷的礼品。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锦对花纹的组织有着自己的严谨。

  “常见的傣锦图案有几何纹、大象、孔雀、贝叶等。织造时,需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上,再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方可织成漂亮的傣锦,”玉儿甩一遍示范一边解说,只见一提一蹬,一朵朵花儿和一只只孔雀慢慢在“纹板”上呈现出来。

  “设计一幅傣锦,往往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而上机织锦,只是传统傣锦近二十道工序中的一道。”玉儿甩说,现在愿意学这些费时费力的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市场萎缩、缺乏继承人,不少老手工艺人手里的活计或将成为“最后的一件”。

  “传承手艺需要技能,而传授技能是要花时间的。这是一个需要用手去记忆和判断的过程。但即便是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需求日渐减少这一事实,”玉儿甩说。

  如今,随着“傣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一直致力于把傣锦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但谈起可以改变现状的旅游商品路线,玉儿甩却显得有点谨慎,“我也组织村里织傣锦的妇女和旅游商品公司合作,但通过旅游工艺品所保存下来的手艺,同我们在小时候看到的相比还是不一样了。”

  为了方便展示,当地政府给玉儿甩建了个人展览室,里面展示有不少她替旅游商品公司开发的产品,还有一部分是从纺线、染色到织布都坚持纯手工制作的“压箱宝”。玉儿甩说,“我不想有一天只有傣族这个民族却没有傣文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留住一些民族独有的手艺。”

  “虽然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但是我们损失的往往不仅是单纯的某类工艺品,还有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和生活。”一直致力于民族工艺保护的倪女士说,留住民族“手上的记忆”不单单是要留住技艺,更重要的是保持从前人们所珍重的待人的“真诚”。(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