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人生新抉择: “山西人不只会做煤老大”
中新网阳泉4月5日电 题:山西阳泉走基层记:煤老板人生新抉择 “山西人不只会做煤老大”
作者 宋立超
号称“煤铁之乡”的山西省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东缘,这里煤、铁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铝矾土、耐火材料、硫铁矿的生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许多人的眼中,这个单位面积产煤最多的城市曾被认为是“山多地少环境差”的代表。而阳泉人口中的“中共第一城”在山西省轰轰烈烈的经济转型大潮中,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出路。
走在阳泉市的街道,操着外地口音的老板、挂着外地牌照的豪车随处可见。显然,这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全国各地前来“分羹”的人云集。但是,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却在很多时候是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阳泉的执政者们明显不再想继续这种粗放模式。
2010年,阳泉市人民政府发4号文件,依托整合后的52座煤炭企业,要求每一个矿井主体按核定产能建设一个同等经济规模的非煤产业项目。在政策的要求和引导下,曾在阳泉靠资源发财的各地“煤老板”们面临一个新的产业抉择。两年后,各种非煤项目的大规模开展告诉人们:答案已出。
采煤塌陷区上的农业园
成立于1952年的石店煤业位于阳泉市盂县,这个以采煤和炼焦为主的市属重点企业,曾经形成了集采煤、洗煤、炼焦、炼镁、铸罐的产业链,仅改制后的注册资本就达4亿多元。然而自2008年开始,当地煤炭资源枯竭,焦煤生产关闭,相关的炼镁、铸罐工厂也相继停产,一个资源枯竭后的“噩梦”似乎又要重演。
“企业要发展,职工要就业,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煤’里面走出来。”公司董事长张志生指着一个正在建设当中的万亩生态园说。
这是个从“黑色”到“绿色”的典型项目,计划投资近1.9亿元人民币。据张志生介绍,他们将利用三年时间,在周围的荒山上建立一个集苗圃种植、花卉培育、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生态美食为一体的生态绿化旅游区,年平均可创利润3300万元。
在现场,尽管春风很大,连绵的山上卷起片片沙尘。但一眼望不到边的苗木还是能令人有所希望——目光所及处,各种苗木漫山遍野。
“你能想到吗?这里曾经是一片采煤塌陷区,老百姓在这里都住不下去了。我们盖了新的住宅小区,再把这里填土复垦,栽上了树。现在的树苗还小,但没几年,这里就是一片绿色旅游区。”张志生告诉记者。
在随后的参观中,工作人员介绍说,除了已种植好的几千亩苗圃基地,养鸡场、养猪场、花卉培育基地已建好投入使用,而蔬菜大棚、酒店还在建设当中,随后还将有有机肥处理厂、屠宰厂以及生态酒店。
“三年内,万亩荒山和塌陷区将会大变样。”该项目工程师自信地说。
“山西人并不只是会做煤老大”
像“石店煤业”所建的生态园在阳泉并不只是一家。而看好其他项目的“煤老板”们,也正在利用手中雄厚的资金,为企业谋利润的同时,也关注着民生和环境的发展。
平定县境内,一座耗资2亿元建设的工业园区正在拔地而起,建成后这里将是阳泉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而参与投资建设的就是本地一个年产90万吨原煤的大型煤炭企业。
“我们和当地一个有着25年历史的陶瓷公司合作,并从唐山客商引进技术,专门生产骨质瓷,这个国际公认的高档瓷种目前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提及办企业的初衷,这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响应政府“一矿一企,煤与非煤联动”的政策,更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单纯的煤矿企业,即使发展再多的相关产业链也是有限制性的,因为都是以‘煤’为基础。那么煤挖完了怎么办?企业要想更长远的发展,确实需要非煤产业的探索。所以,不管是响应政府号召还是考虑自身远景,我们都要做。”
该负责人的一番话似乎说明了阳泉众多“煤老板”的想法。有机化肥、粉煤灰建材、旅游园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在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雄厚资金的助力下,各种非煤产业在这个“煤铁之乡”进行的如火如荼。
“山西人并不只是会做煤老大。”在走访4区2县的各个工矿企业中,很多老板都在表达着这么一种思想,同时,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来表现着这种思想的转变。
来自阳泉市政府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已确定上马的项目已达25个,其中竣工投产的项目7个,在建项目6个,前期项目12个。预计到2012年底,52个地面项目将全部确定,70%将建成投产。
“我们的工业新型化之路,要充分发挥煤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扶持循环经济。”阳泉市市委书记洪发科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
这不仅是一个信号,更是政府给老百姓的一个信心。有了这个信心,或许,“煤老板”们手持雄厚资金,在非煤产业道路上的选择,并不会那么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