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宽城“绿色崛起” 贫困村变“农业循环第一村”
中新网承德6月16日电(张帆)“我家的蔬菜使用的是有机生物菌肥,用有机熏蒸生物防虫,是纯绿色食品。如今3个暖棚半年就收入了9万多,以后再也不用借钱给孩子交学费了。”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汤道河镇金杖子村村民孙秀环一边在自家蔬菜大棚里忙活,一边高兴地对中新网记者说。
2011年,金杖子村被宽城县划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点村,第一期建设的136个暖棚,半年就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这个昔日的贫困村,依靠绿色农业、科技崛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农业循环第一村”。
14日,中新网记者走进了金杖子村,跟访两日。“往年过年时,有的村民连鞭炮都没钱买。这里是宽城县有名的贫困村。”金杖子村书记金秀贵介绍说,金杖子村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最东部,距离县城50多公里,有8个自然村,462户,1703口人。因为缺少矿产资源,这里的农民主要靠制种、外出打工维持生活。2011年,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不到全县的一半(该县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5986元)。
宽城县是一个“依矿而强”的现代新城。金秀贵说,虽然金杖子村缺少矿产资源,可村里耕地面积多,其中平地就有1700多亩。2011年,宽城县委书记傅海旺提出以该县汤道河镇为中心,辐射大字沟、大石柱子、苇子沟等资源相对匮乏的3个乡,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金杖子村作为区域的核心。
32岁的金杖子村村民金和平,从今年正月初一至初五,靠销售绿色无公害蔬菜赚了5500元。“我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年过得可真是舒心!”
“转型创新、绿色崛起”这一战略性抉择,让金杖子村第一批参与的农户赚到了“第一桶金”。136个大棚,半年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2011年底,金杖子村一下子增加了12辆小轿车,4辆封闭式送菜车。
如今,金杖子村第二期的56个大棚,半个月后即可完工。另外,30万只规模的养鸡场二期、年出栏3000头的养猪场、年存栏200头的养牛场项目年底前也将相继投入使用。
据金秀贵介绍,2011年8月,该村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注册了“归心”牌放心菜,成立了“宽城金杖子蔬菜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底,产、包、销、一条龙的农超对接即将实现。
据悉,为了打造更多绿色、环保的农业品牌,宽城县积极探索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农业发展之路,“猪—沼—菜、鸡—猪—牛、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等立体循环养殖模式,秸秆直接粉碎还田、自建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等,正不断拓宽该县循环农业覆盖范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