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从工业重镇到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
中新网长沙8月31日电 题:湖南株洲:从工业重镇到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
中新社记者 邓霞
8月中旬,湖南株洲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的30余家华文媒体高层来株洲考察参观。灯火辉煌的神农城、景色怡人的湘江风光带、惠民环保的公共自行车、街头洋溢着笑容的市民……让这些素来以“苛刻”、“挑刺”著称的媒体人不禁惊叹:“株洲如此美丽,与世界其它很多宜居城市相比也豪不逊色。”
宁可牺牲GOP 也要青山绿水
作为老牌工业重镇,株洲一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给株洲带来诸多荣耀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在2003年和2004年,株洲曾连续两次出现在“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为摘掉这顶“污染”的黑帽,株洲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将加速产业转型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产业由“高碳”向“低碳”、“黑色”向“绿色”、“制造”向“创造”转变。
“宁可GDP少点,也要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好点;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更求绿水青山。”这是株洲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发展共识。为此,该市不惜以牺牲30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的代价,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62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
与此同时,株洲以超常的举措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采取特殊奖励、政策和服务,大力培育“两型”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重点建设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文化产业基地、职教大学城等“两型”精品工程;改造提升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等五大产业集群。
目前,株洲的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重化工业正被逐步替代。以方特欢乐世界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南车株洲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轨道交通企业,以北汽威旺、航空城等为代表的新型动力企业茁壮成长。2011年,新兴产业占株洲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2%。
“绿色”出行 低碳节能
一排排黄绿相间的自行车,整齐地停放在街边,只要办一张租赁卡,就可以每天免费使用这些公共自行车3个小时,并且城区范围内任何位置都可随时取车还车。
株洲人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种“随用随借、循环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就遍布城区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出行,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数据显示,株洲现设置了1018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入了两万辆自行车免费供市民使用。截止2012年1月,市民办理租赁卡逾15万张,并以每天300张左右的速度递增;累计租还车次数达2000万余人次,骑行距离超过4000万公里,按8公升/100公里计算,节约汽油320万公升,节约出行成本2400万元。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仅仅是株洲倡导“绿色出行”的一个缩影。早在2009年,株洲就出台《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到2011年9月,株洲市区627辆公交车已全部换成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公交票价也随之降为1元,鼓励市民搭公交出行。出租车的“油改气”也在加快推进,城区双燃料出租车已达600余辆,今后新增的出租车也将全部使用节能环保车型。
如今在株洲,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出行比例占城市交通的60%以上,已逐步在全城建立起低碳、两型生活模式。
“两型”理念 深入人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株洲人平时的生活真的“两型”吗?
心存疑虑的加拿大《加中时报》发行人蔡亮亮,特意早起守在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旁,看看有多少市民会来租车上班。当看到租赁点的自行车一辆辆减少,路上骑着自行车的市民越来越多时,她既意外又感动:不仅说明政府的钱没有白花,更说明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西兰《联合报》社长兼总编文扬则在天黑后走上株洲街头,他看到的依旧是干净整洁的道路。
对此,株洲人早习以为常。上街自带环保袋,垃圾严格分类,节约用水用电……这都成为越来越多株洲市民的自觉行动。在与前来考察的华媒高层座谈时,株洲市副市长杨玉芳颇为自豪地说:“你去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看看,每天晚上市民散过步后,都不会留一片垃圾。”
据了解,为使“两型”理念深入人心,株洲在湖南率先提出建设“两型”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社区和村庄,并制定了相应的“两型”建设标准,创造条件让市民亲身体验“两型”生活。“地球熄灯一小时”、“徒步湘江环保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吸引民众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建设。
如今,株洲这个昔日的工业污染城市,正以全新的美丽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株洲,不仅城市漂亮了、街道干净了、市民环保了,距离“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也越来越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