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戈壁滩旁的“小康生活”:有吃有喝有车开
中新网甘肃酒泉12月24日电 (记者 冯志军 侯志雄)零下二十三摄氏度的戈壁滩上寒风刺骨,位于甘肃酒泉市金塔县城边缘的一座温室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年近五旬的仲成业将一只只鲜嫩的黄瓜从藤曼上摘下来,整齐地摆放在箩筐里,悠闲等待着菜商的到来。
三年来,摆脱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模式的仲成业,不仅轻松供养着家里在外读书的两名学生,而且住进了城里价值近20万元人民的楼房里,这对于祖祖辈辈务农的他而言“简直不敢想象”。然而,由温饱困扰的仲成业在迅速致富后,“赚取更多的钱继续改善生活”成为他眼前最为迫切的愿望和奋斗动力。
绵延近千公里的甘肃河西走廊自汉唐开始,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的这里降水很少且昼夜温差极大,尤其冬季异常寒冷,新鲜蔬菜场始终与此“绝缘”。近年来,随着一种能透光、保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温室大棚日渐兴起,不仅丰富了当地人寒冬的“口味”,并且成为农户们脱贫致富的“法宝”。
仲成业是河西走廊较早从事温室大棚生意的农民,从摸索脱贫到致富经历了十几年,用他的话来说“大棚越做越有心得”。占地近3亩地的三个大棚,年收入保守估算年在5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其家里8亩农田收入。颇为丰厚的大棚“回报”使得他对外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过去的冬季里,市场上的新鲜蔬菜,不仅价格极高且数量少,河西人吃菜基本以腌制的萝卜、白菜、土豆为主。”仲成业告诉中新社记者,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不仅一年四季各种新鲜蔬菜应有尽有,而且本地产的新鲜蔬菜价格要便宜不少。面对这一“商机”,他酝酿着将家里的8亩耕地也在未来几年改为大棚。
金塔县金塔镇上杰村委会是一栋气派的三层新楼房。该村村委会主任杨春海对小康的认识就是“有吃、有喝、有车开”。近两三年来,随着温室大棚在当地的蓬勃兴起,该村864户的农户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已经购买了小轿车。杨春海透露,据保守统计,他们村子成百万富翁的农户已近20个,更有甚者已是资产逾亿元的大老板。
“我们村里的人致富完全依靠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巨变就在近三四年间。”杨春海如数家珍地罗列着村里一个个在他看来俨然是“奇迹”的小康之路。他说,2009年之前,不仅村委会的办公地点破烂不堪,村里人居住的基本都是烂平房,环境脏乱差不说,多数村民都还依靠贷款过日子。
谈及村子三年来的致富秘诀,杨春海称这源于三年前他们从银行贷款40万元“起家”的一次冒险开始。“当时建设了数百亩的温室大棚租赁给村民,没想到一年就赚到200多万元,接着是发展更大规模的大棚。”他说,村委会随后修建了楼居式小区,并以千余元的成本价卖给村民,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已经入住。
“如今,这一村子每年都有200万元以上固定收入,在继续扩大大棚规模的的同时,将着手解决所有村民‘住房问题’,并借助当地日渐兴旺的旅游,修建当地首家4星级宾馆。”杨春海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的发展蓝图。
“发展”和“思路”是这位村官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屡次提到的词汇,他也将眼前的巨变归结为此。杨春海说,近年来,他得到了不少去外面参观学习的机会,闭门造车如今看来绝对不可取。以后将会多组织村干部及有胆识的农民多去外面看一看,转一转,这会对村子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