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地生态葬渐“叫座”
中新网上海3月20日电(记者 宗晨亮)中国人有“厚葬”的传统,节地生态葬在上海已经推广多年,却一度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然而记者20日从不少殡葬业从业者了解到,近年来公益节地的生态葬正渐渐为普通申城市民所接受,成为一种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
20日,一场特殊的葬礼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举行,来自申城社会各界的600余位市民,为60户家庭的逝者进行百姓集体公祭仪式,以此感谢这些逝者为“低碳殡葬”做出的贡献。此番“公益节地生态葬墓区”采用的是“无碑深埋”的形式。逝者的骨灰放置于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内层级深埋,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墓区内只有青草、绿树,没有单独的墓碑。所有入葬者的姓名都会篆刻在纪念墙上,并在每年3月20日举行的上海百姓公祭日活动上举行集体纪念仪式。
在本次集体安葬仪式上,有超过半数的家庭家境殷实,选择“薄葬”秉持的是节地环保的理念。“70后”的李魏家里条件很好,父亲2012年去世后,她经过多方了解为父亲选择了公益节地葬。李魏对记者表示:“对于人生的解读,我们觉得应该活着精彩即可。我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也选择这种葬式,或者遗体捐献用以医疗研究。其实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节地生态葬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福寿园副总经理伊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社会人士慢慢关注生后的安排,积极地参于到节地生态环保葬式的尝试中。目前在福寿园中选择节地生态葬式的市民每年达到60%,和刚开始只有几家几十家显然有了很大进步。”
同时,记者还获悉,为了开发临港地区,上海从2006年开始集体迁移散落乡间的数万祖坟,至今已完成了近三万祖坟的动迁。葬式全部采用节地树葬、不保留墓碑,并就此开创了百姓集体公祭的先河。与相比沸沸扬扬的“周口平坟”事件相比,上海临港地区的祖坟动迁做到了“润物无声”,六年内未发生一起重大客户投诉案件及责任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