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女童抢救5次后死亡 家属感恩医生:你们尽力了
南通医务人员博文记录一则“失败的抢救案例” ——
女童逝去,医患真情热传网络
“6岁女童遭遇车祸,父母却在外地。当第四次心肺复苏成功,她终于等到了赶回的父母。但第五次……”“‘你们尽力了!’痛失孙女的奶奶泣不成声,但目睹抢救全过程的老人却不忘转身安慰同样悲痛的医护人员。病人生命逝去时,心痛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亲人。”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一医务人员发表的一篇博文《她走了,在第五次心肺复苏之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急诊室里的医患真情故事。这篇博文就像寒冬里的一股暖流,这些天一直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和微博里热传。
痛心:女童五次心肺复苏后“走了”
“那是一个失败的抢救案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施琳玲,一声叹息。
4月16日,6岁女童文轩在放学路上遭遇车祸,被送至通大附院抢救。
当时,小文轩被抱上CT检查台,心跳一度停止,在紧急心肺复苏后艰难地完成了检查,然而其后心跳再度停止。一次又一次,复苏希望越来越渺茫,但医护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在第四次心肺复苏成功后,小文轩终于等到了从上海赶回的父母,但相见也就短短几分钟,在第五次心肺复苏之后,监测仪器上的那根线再次被无情地拉直。
“小文轩是有尊严地‘走’的。”施琳玲回忆说,虽然急诊室里的医生和护士个个都在生死场上历练了几十年,但这个幼小的生命在他们眼里还是显得那么珍贵。“她和我女儿一般大小,我也是做母亲的!”心痛不已的女医生强忍着泪水帮小文轩换上了干净的印着小花的衣裤……
暖心:出乎医者意料的“我愿意”
“我原本是准备雪藏这个故事的。”施琳玲坦言,作为一名医者,在人们面前宣传一个失败的案例,真的需要很大勇气。正如她在博文里写道,“太多时候,人们更愿意去传颂那些成功的救治案例,来赞誉医者的妙手回春,却不知医者也常常回天无力,那些生命逝去时,心痛的不仅是他们的亲人,亦有医者。”但温岭伤医事件发生后,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作为医务人员的她,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温暖的故事,告诉大家医患关系并不只剩下无情和冰冷。
但小文轩已经离开好几个月,对于她的家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忍触碰的伤疤,几经波折,施琳玲联系上了小文轩正在上海打工的父亲。没想到他反而安慰施琳玲,“如果通过小文轩的事情能帮助社会理解医生的话,我愿意。”
当天晚上,施琳玲一夜没有合眼,博文《她走了,在第五次心肺复苏之后》就这样流淌出来。“不要把个案当成普遍现象,我相信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医生是好医生,绝大多数患者是善良的患者。”施琳玲坦言,医患关系的改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一篇文章和一组照片不可能有大的改观,但是她希望通过她的眼睛,她的文字,告诉人们医患首先是亲密的。
宽心:互信是治疗医患纠纷的良方
让施琳玲意外的是,博文发出后,不仅被大量转发,网友的留言中也充满着宽容、理解和信任。
网友“医生哥波子”在博文下面写道:“如果可以,请给救死扶伤的医者应有的尊严和爱护。请相信绝大多数的医者,都是这般努力,与每一个患者同在,病痛少一分,他们的欣慰也就多一分,生命长一寸,他们的动力也就多一尺。”网友“Robot1972”评论说:“医生和病人实际上对付的是同一个敌人——病痛,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彼此信任的环境吧!理解万岁!”
“在这些评论里,我切实感受到了那些发自心底的真善美,医患关系其实真的并没有那么冰冷。”施琳玲说,因为是一个抢救失败的案例,一开始她以为博文发出后会产生争议,没想到却收获了如此多的理解和认同,“我感到真正的信任与理解是治疗医患纠纷的一剂良方!”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生命体的关注与尊重是一致的。但认知误区往往加重了医患间的误解。”中华医学伦理学会常务委员、通大附院党委书记张涛说,化解医患纠纷的最好办法就是事前详细沟通、事中倾情服务,“医患纠纷止于善。”
本报记者 陈明 季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