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医药:迈向国际的民族医疗
中新网呼和浩特1月30日电 题:内蒙古蒙医药:迈向国际的民族医疗
作者:赵永厚张玮
“蒙医药在‘一带一路’上发挥重要作用。”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院长乌兰在此间举行的内蒙古“两会”上如是说,“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蒙医医院,不仅为本国公民进行蒙医救治,而且还为蒙古国及其他周边国家公民进行医疗服务,两年多来国际蒙医医院的国外患者就有2到3万人。两会前夕,内蒙古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意见》指出,到2020年蒙医医疗保健服务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蒙医药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的文字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蒙医药起源于蒙古族先民为应对跌伤、骨折及与寒凉有关的疾病时采取的抗病疗伤方法,后来发展为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主要疗法有针灸、放血、按摩和药物等。近几年,随着蒙医药学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内蒙古蒙医药发展从民族迈向国际,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与肯定。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此次“两会”上作政府报告时,对蒙中医药发展亦作出重要批示:启动蒙中医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蒙医药标准化建设。
同时作为内蒙古卫生厅副厅长、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乌兰说:“近些年无论是自治区还是国家层面对蒙医蒙药发展都非常重视,不仅国务院提出了扶持意见,自治区还专门就蒙医药发展专门出台《内蒙古蒙医药中药条例》,并将具体的蒙医药扶持政策落地实处。”
内蒙古蒙中医药管理局提供材料显示,2014年内蒙古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259万元(人民币,下同),在内蒙古38个贫困旗县所辖蒙医中医医院开展服务能力建设,每个旗县重点支持一所医院。
乌兰介绍道,蒙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期间实现了四个标准化建设,“十二五”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了五个标准,标准的确立为蒙医药科学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内蒙古蒙中医药管理局三处副处长伊乐泰介绍说,蒙医药是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多方面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保健价值、研究价值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和产业化开发前景,在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自治区财政厅筹措2000余万元,专门设立蒙医药研发专项经费,并每年追加600万元标准化经费,支持蒙医药标准化工作。”内蒙古蒙中医药管理局三处副处长伊乐泰说,“蒙医药标准化建设已经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和好评,并在向国际标准化努力发展。”
中国首家蒙医药博物馆——内蒙古国际蒙医蒙药博物馆于2013年底正式对外开放,目前馆藏存有古籍文献、阿育吠陀文献、现代书籍、蒙医药实物、药材标本、矿物标本、动物标本等实物及文献5000余件。截至目前,吸引了国内外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并在赴台湾参加首届“台湾·内蒙古文化周活动”活动上举办蒙医药文化展。
据资料显示,近几年,内蒙古积极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开展蒙中医药学术交流、互派专家,吸引了不少患者来华入内蒙古就医。截至目前,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已收治蒙古国、俄罗斯、波兰等邻国住院患者8000余人次,其中疑难重症病人也日渐增多。
谈及2015年蒙医药事业的外事工作规划,乌兰说:“2015年,蒙医蒙药专家计划深入蒙古国基层省市及牧区进行健康行义诊活动,并举办中蒙俄三国蒙医蒙药专家讲座及学术交流会、蒙医传统疗术培训班等对外交流活动,促进我区蒙医药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
专题:2015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