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酒会过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在各自的求职道路上,他们或喜、或忧、或纠结、或随遇而安……近日,记者跟随了两位应届大学女毕业生,体验了一段她们的求职历程。
记者跟随大学生体验求职
“不提待遇”让她很迷惘
邱薇薇是温州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班典型的“三好学生”。由于父亲去世,母亲失业在家,让她很早就懂得了自立和上进。大学四年,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薇薇课余还兼职做过家教、推销员等。
每周五晚上,市人才市场都有一场人才夜市,薇薇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求职机会。6月18日晚,在学校食堂吃过晚饭后,薇薇乘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了市人才市场。
来到人才市场时,招聘会现场早已经人头攒动。轻车熟路的薇薇就像鱼儿一般,在现场来回穿梭,每当看到“招聘财务人员”字样,薇薇就会停下脚步,从招聘广告牌上仔细查看单位详情,再与招聘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很明显,薇薇特别钟情于大企业。在人本集团、海螺集团、瑞兴集团、杰豪鞋业等招聘台前,薇薇除了关注是否有招聘财务人员外,也会咨询其他岗位。薇薇说,她喜欢大企业,最起码员工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不会出现拖欠工资之类的情况。
寻寻觅觅了一个半小时后,薇薇已经忙得满脸是汗。但是当晚,薇薇只相中了三家企业,送出了三份简历,其中两家招聘财务,另一家招聘文秘。
为了能赶上回学校的最后一班公交车,薇薇提早离开了人才市场。薇薇说,投出简历后,接下来往往是漫长的等待,在这个“空当期”,她还得不断去求职……
记者采访得知,在半年多时间里,薇薇虽然目的性很强地投出了二十多份简历,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早在去年年底,薇薇就开始踏上了漫漫求职路。“因为家境不好,而且也没有什么‘背景’,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薇薇说,去年年底,当好多同学还在享受大学最后一年的美好时光时,她就已经着手准备简历,上网浏览招聘信息,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考信息,并提前参加了几场招聘会。
薇薇曾经也是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军”中的一员。虽然几次笔试成绩都不错,但面试这一关始终过不了。在经历几次失败后,她开始对这些“热门”单位失去信心。
“最近一次面试是去一家大型家电卖场。”薇薇说,参加面试后才知道,对方虽然招聘财务人员,但却要求从销售员做起。虽然不排斥从底层做起,但对方的“今后哪方面有潜力就往哪方面发展”说法,让薇薇有些犹豫。不仅如此,对方自始至终不提待遇问题,而对于薇薇来说,她需要租房吃饭,全靠这份工资养活自己,招聘方的“只字不提”,让她彻底寒了心。
“全班53位同学,70%以上已经找到了工作,虽然很羡慕2个考上公务员、8个考上事业单位的同学,但是迫于生活压力,我也只能降低找工作的要求了。”薇薇说,尽管如此,一些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企业,她还是无法接受。
“只招男生”让她被忽悠
作为应届毕业生,温大城市学院林晓苗的家庭条件要比薇薇好许多。但是即便如此,晓苗的求职之路也不顺利。“性别歧视”、“工作经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她。
两个月前,晓苗获知杭州某事业单位的招考信息。报名、考试,晓苗终于接到面试通知。面试后,表现淡定、从容的晓苗觉得自己“有戏”。一个星期后,录取结果出来:不仅晓苗落选,令人奇怪的是一同参加面试的所有女生无一人入选。
在论坛上,有人道破“天机”:因为经常需要熬夜加班,而且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加上女生还有怀孕生子等原因,因此该单位压根就没想招女生,只是担心注明“只招男生”会招来麻烦,所以进入面试的女生都只是陪衬……
“不仅仅是‘性别歧视’,要求有‘工作经验’也很困扰我们。”晓苗说,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专家都说大学生要放低姿态,不要眼高手低。但是对于那些叫嚷着招不到人的企业来说,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是典型的“别人种树自己乘凉”。这个“有工作经验”的门槛,难倒了一大批应届毕业生。
说起求职经历,晓苗一口气向记者诉了半个多小时的苦。
诉苦归诉苦,已经做好“打硬仗”准备的晓苗与同学合租了一套房子。老家在乐清的晓苗是铁了心要在温州上班。
6月23日,晓苗参加市区一家银行的面试。虽然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但是休息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等待面试的人。记者掐了掐表,每个人的面试时间是10分钟到15分钟不等。很快,晓苗也出来了。
走出银行大门,原本文静的晓苗冒出的第一个字竟然是句“不文明语”。晓苗说,什么招人,明显是在拉存款,这次又没戏了。
晓苗告诉记者,负责面试的是银行营业部门的一个副总。自我介绍完毕后,副总似乎非常注重她的家庭状况,询问家人以及亲戚朋友是否有人经商,是否有人在单位担任职务;而对于应聘文秘方面的问题却只字不提。最后,副总终于拐弯抹角地说,要提供日均500万元的存款。
晓苗说,这家银行与之前参加的某房产中介公司的面试“异曲同工”。房产中介虽然招聘时申明招文员,只要熟悉Office办公软件就行,但是面试后才知道,工资与推销的房产数量挂钩,其实就是招房产经纪人。
晓苗说自己很难理解,这些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这么忽悠人,这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吗?记者林乐丰
记者感言
用人单位能不能“换位”思考一下
薇薇与晓苗的求职状态,虽然只是记者随机采访的两个样本,其实代表了不少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无奈。在跟随采访的两三天时间里,他们将记者当成了“自己人”,希望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求职的不易。
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了用人单位“强势”的一面,比如不谈大学生最关心的待遇问题;比如在难招营销人员的情况下忽悠应聘者;比如要求有工作经验及不招女生、或者对地域有限制等等。可能有用人单位认为,要招什么样的人和要怎么招人,是用人单位自己的事,但是往往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用人单位强势的同时也断了自己的后路,殊不知,这样的企业文化最终也很难留得住人才。
正如人才市场一位负责人说的那样,其实岗位很多,应聘的人也很多,互相给对方一个平台,应届生就业难问题肯定能大大缓解。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