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救人学生的背后:“救人”不一定要“舍己”——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教育新闻

表彰救人学生的背后:“救人”不一定要“舍己”

2010年08月31日 2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 马海燕)北京理工大学今天授予8月25日在杭州西湖冒雨救人的该校毕业生冯玖江“优秀毕业生”称号。这是该校首次次专门为一名毕业生单独举办表彰,有人疑问:这样大张旗鼓地表扬并未有显著困难的“英雄行为”是否有点小题大做?

  这让人不禁想到去年10月,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3名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的壮举。

  同样轰轰烈烈而令人痛惜的事实还有,广西12岁的学生林显锋为救水中同伴英勇牺牲,湖北12岁小学生袁晨婷跳入长江抢救一对溺水小姐妹不幸被江水吞噬。按照上世纪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的“学雷锋学赖宁”活动标准,他们无疑都是“赖宁式的好少年”。

  同时,围绕未成年人该不该救人、不会水性该不该救人的讨论从未停息。“我们在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更有责任给未成年人补上一课:救人也要讲科学和方法,否则,单凭勇气和热情,只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冯玖江的救人因为“英雄还活着”少了些许壮烈的意味,似乎也少了些社会关注的冲动。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如果每个人在施救前都能像冯玖江一样先打110和120电话,和民警等相关专业人士共同施救,是不是让人更放心、更欣慰?如果每次施救都能不舍己而救活了人,是不是能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

  在西方的价值判断里不提倡“舍己救人”,而在我们的评判标准里似乎又把“舍己救人”看得更重,如果毫发无损或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施救行动,则很少有人认为是英雄。于是乎,“感动中国”者净是不可能为之而为之的英雄,而少了些“人人皆可为”的平凡冲动。

  正因为如此,北京理工大学表彰“活着的英雄”就更有了示范意义。正如该校党委书记郭大成说,“面对紧急情况,能选择救人需要的是胆识,能选择理性救人需要的是智慧。我们提倡‘见义勇为’的同时,也要提倡‘见义智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沉着的心态,这才是对施救者和被救助的人是真正的‘救生圈’。”(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