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浏览个人简历的时间平均花费1.4分钟,一般会阅读一页半材料,而且更关注简历的内容,除特殊专业要求,一般根本无暇关注简历的形式
为了能在求职的人海中脱颖而出,一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注意包装自己,不惜血本投资“面子工程”:有人花重金买衣装置行头,有人“改头换面”做整形,有人浓妆艳抹拍写真,有人精心制作视频简历
现如今的一些大型招聘会上,为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让自己脱颖而出,不少大学毕业生挖空心思,以开通求职博客、制作光碟等招数来推销自己。为了能在求职的人海中脱颖而出,他们越来越注意包装自己,不惜血本投资“面子工程”:有人花重金买衣装置行头,有人“改头换面”做整形,有人浓妆艳抹拍写真,有人精心制作视频简历。目前一些求职心切的毕业生存在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甚至非法消费的情况令人堪忧。
求职:大学生制作简历不惜血本
大学毕业生小吴个人简历用铜版纸打印,非常漂亮。他说,制作简历花了50多元,为的就是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为了求职,我除了制作纸质的简历外,还专门开通了一个博客,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这个博客全面了解我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博客地址就打印在求职简历上。”小吴说,开通类似博客的同学有很多。
比起小吴,小张的求职方式更是颇费心思。一心想从事公关岗位的她,专门为自己制作了一张光碟,光碟中主要是记录大学四年来的点点滴滴,展现青春靓丽。
简历作为求职者给招聘单位的“第一印象”,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重视,而求职者在制作简历方面的投入也水涨船高。“彩喷简历50元、电子简历200元、flash简历800元……”一家专门设计简历的商家给出了多种简历的报价。据该店负责人介绍,电子简历有个人主页、邮箱等模式,包含大量图片和链接。而flash简历则包含了专门设计的动画和音效,是由视频简历衍生出来的一种。打开一份大学生的flash简历,求职者先以自我介绍作为开场白,随后一段动感的音乐,配上一段动画表演、一段心灵独白,再挥一挥笔墨写一行书法,最后以自己擅长的古筝结束了整段视频,可谓煞费苦心。
制作简历离不开自己一些精彩照片,有的毕业生为使照片中人显得更斯文、稳重,还专门配了制作精致的平光镜。此外,一些照相馆针对毕业生推出了“完美证件照”,拍摄前先进行形象设计,并由专业化妆师造型、化妆,最后还会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这样的“完美证件照”一般价格在200—300元,比一般证件照贵5倍以上。
尽管各种简历制作价格不菲,却受到了毕业生的欢迎。一家民办高校毕业生小田坦言:“彩喷简历虽然贵,但视觉效果明显好于黑白封面,拿着它去招聘单位能更自信一些。”她说,班上的同学一般简历都要做三四十份,最少都要花费200元以上,而选择精装简历、视频简历等个性产品的花费更是高达1000元以上。
然而对于毕业生的求职博客、光碟等“求职武器”,不少用人单位并不买账。云南吉进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明表示:“上网阅读应聘者的博客,看到的是过去或静态性的东西。我们看重在实际交流中对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考察,面对面应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反应能力。求职博客这些东西看起来很新颖,但对我们选择员工起的实际作用很小,我们看重的是实际能力。”
昆明特别关注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秉辉表示,个人简历,在于精而简,不在于美。他个人喜欢的是那种性格活泼、善于与人沟通、有亲和力和有实力的毕业生,只有通过面对面的应聘沟通才能发现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浏览个人简历的时间平均花费1.4分钟,一般会阅读一页半材料,而且更关注简历的内容,除特殊专业要求,一般根本无暇关注简历的形式。
面试:大学生花费重金“换脸”
小刘是一家理工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了求职,他先后花720元买了一套西服,又花240元买了一双鞋。从今年春节后先后前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求职,交通费共计花了1000多元,但因准备不够充分和专业不对口等原因,每项工作做的时间都不长,现在仍在求职中,生活费用由父母承担。
2010届的毕业生小邢等也在面试行头上花了1000多元。“面试‘行头’还是有必要的,不但能给自己平添自信,关键是能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印象。”小邢认为。
据统计,求职花销在300元左右的占绝大多数,约在90%,且近些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求职越困难,毕业生们在这方面的花销越大。求职花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包装费,服装方面200—500元,化妆品100—400元,美发费50—200元;二是简历制作,一般在50—200元;三是通讯交通费,省内在200元左右,省外1000元甚至几千元。在男女生花销对比中,女生的花销普遍高于男生。
更让人吃惊的是有些女生为求职甚至做整容手术,花费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2010年暑假,大三学生小李可没有闲着,在她的要求下,妈妈答应给她做脸部整形手术。原来天生一张大方脸让小李一直“耿耿于怀”,再有半年多就面临求职找工作,这是一件大事,如何让脸形更漂亮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必须当机立断。暑假一开始,她便央求妈妈,抓紧到整容医院,把自己的“变美工程”提上日程。
据了解,近六成大学生整容是为了给求职“加分”。“面子”正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打动面试官的“秘密武器”,在“整容大军”中,临近毕业的女学生已不再“独领风骚”,不少男生也加入其中,甚至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开始忙着“换脸”,以便提早进入求职状态,为今后就业做好“面子准备”。
专家认为,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最终真正看重的还是学生的真才实学,而不是表面,“面子工程”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作用,不过不会起决定性作用,大学毕业生求职更需要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实践能力。
专家表示,注意个人形象可以表现出对招聘者的尊重,也是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但求职者不要在个人形象的包装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只需根据所应聘的职业特点选择服装,过分的个人包装反而会让求职者显得不够自信,而且外在形象只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众多考量标准中很小的一部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是招聘单位录用的决定性指标。
证书成了“香饽饽”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各种证书成了大学生求职者眼中的法宝。据统计,大多数应聘者携带的资料中,证书的数量都超过了5个。毕业证、学位证、外语水平证书成了“标配”,而计算机、普通话、会计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也都是主流。更有一些毕业生考取有儿童教育指导师、家庭健康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与专业不相联系的证书,主要是为了就业的面更宽。很多受访毕业生表示,曾为了获得更多的证书而参加过社会上的各种收费培训班。“我今年报了一个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学费、考试费、材料费等加在一起要5000元。”应届毕业生小王说,这证书直到现在还没有派上用场,自己也没有进入心仪的金融单位工作。
一家旅行社的秦总经理谈及自己和朋友招聘的经历表示,目前很多企业的确存在“认证不认人”的情况,导致很多求职者过分看重证书。但需要提醒求职者,在求职市场中,证书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来考取相关证书,避免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绝大部分毕业生资金来源是家庭,作为一名即将走上社会的纯消费者,应该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求职花费,能够通过节省的方式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未尝不可。”
过度消费并不可取
据了解,毕业生求职所花的钱大部分来自家庭,极少数靠自己打工挣钱。在所有被调查者中,95%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时花些钱值得,也很有必要,不过不宜太多,毕竟花的钱是家长给的而不是自己挣的。
大三学生小王认为,外貌给用人单位的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大家才会跟风。今年的求职中,自己共花去了1200多元,庆幸的是总算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今年就要大学毕业的小任在求职过程中,只是在制作简历时花了一些钱,另外就是奔波于各个城市间的交通费,他没有在“面子工程”上花什么钱,穿着打扮很朴素。“要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拥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小任认为。
专家认为,为了找工作,适当的花销无可厚非,比如制作简历,买身得体的服装,不过并不赞同过度消费。比如一些女学生花巨资搞整形美容,买名贵化妆品浓妆艳抹,这其实都不是用人单位想看到的,用人单位也不可能仅凭求职者的外在形象代替理性的判断。
- 核心提示
为了找工作,适当的花销无可厚非,比如制作简历,买身得体的服装,不过并不赞同过度消费。比如一些女学生花巨资搞整形美容,买名贵化妆品浓妆艳抹,这其实都不是用人单位想看到的,用人单位也不可能仅凭求职者的外在形象代替理性的判断
注意个人形象可以表现出对招聘者的尊重,也是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但求职者不要在个人形象的包装上浪费过多的精力和金钱,只需根据所应聘的职业特点选择服装,过分的个人包装反而会让求职者显得不够自信,而且外在形象只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众多考量标准中很小的一部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是招聘单位录用的决定性指标
- 相关链接
外企的“抢人”大战已于近日提前开打。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忙着拍求职照、彩打简历、参加求职培训,各种准备只为换来一份好工作。
如今的简历不再是黑白色,有些五彩斑斓,煞是好看。简历彩打似乎正成为一种求职风尚。不少毕业生为了简历吸引眼球,还请专人设计,力求让招聘企业过目不忘。
上海交大学生小张早早准备好了彩打简历,以彩打一张一元钱算,他手上数十张简历着实花了大价钱。“本来不想彩打,但看见人家有彩色简历,自己生怕落后。”“跟风”是彩打简历逐渐风靡的一大因素。
不过,同为上海交大学生的方毅却认为,这纯粹是浪费钱。用人单位看重的是简历内容,而不是它的外观。他会多修改几遍简历,以质量取胜。
最近,一些职业发展培训机构开始“招兵买马”。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金同学早在暑假就收到了沪上某职业培训机构的不少短信。“短信的主要内容是免费讲座,请了部分进入名企的学兄学姐分享经验。”小金说,有些同学就是通过这些免费讲座,参加了这个机构的收费课程。
对于这些机构的培训效果,小金觉得见仁见智。“有些人觉得挺有用处,有些人则未必。”小金说,目前这类机构基本上是500强企业的应聘培训。而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都不可能有机会进入世界500强。在小金看来,有些同学买的只是心理安慰。据东北网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