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教育新闻

“花甲状元”称将学习进行到底 想读博士后(图)

2010年11月16日 10:4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8日,“花甲状元”李文超背着沉重的行李来到清华大学。目前,其在清华和北大旁听博士生课程。记者 浦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李文超,1942年出生,重庆市丰都县人。人生角色在代课老师、铁路工人、通讯员、机关干部中转换,2000年退休。2001年,时年59岁的李文超参加了当年高考,以总成绩286分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网友称为“花甲状元”,贵州师范大学将其破格录取。本科毕业后,他又连续5年旁听该校研究生课程。今年11月8日,李文超赴京,来到北大和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他说:我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汲取知识,毫无旁念。

  11月11日是李文超到京的第4天。已是冬天,北京的夜晚会忽然刮起干冷的风,风中夹杂着割脸的沙土。晚7时许,李文超从住处出来,步行十几米进了一家小饭馆吃包子。除了到京的第一天晚上,他和亲戚在一家较大的饭店里吃过虾和鱼,这是他4天来第一次改善伙食。他说,此前几天每顿饭都是5元的米粉。

  李文超现在租住的是位于中国地质大学附近的一家地下招待所,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共住了4个人,混杂着各种味道———那是一种长期住人、却久未通风的味道。“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要么打工、要么出去找工作。”李文超说,他和他们的梦想不一样,他只想学习知识,而他们想要更好的生活。

  回忆

  “花甲状元”曾横祸不断

  曾经富裕的祖辈没给李文超留下什么,童年挨饿,成长的路上横祸不断。

  李文超的爷爷曾是富商,最好的时候驾着大船在长江上跑生意,日进斗金。后来,在一次出航时船和货全沉了,爷爷抱着一块木板漂到岸边,回家后不久就病逝了,曾经富裕的祖辈没能给李文超留下什么。

  童年生活的地方与其叫“村”,不如叫居住聚集地,总共才6户人家,土地贫瘠,种不出什么粮食。李文超觉得挨饿不算什么,真正的苦难是防不胜防的横祸。他指着左前额的一块疤说,这是他三四个月大时从木质楼梯上摔下来留下的,家里没钱治,外婆背着半袋苞谷给医生当治疗费才给医好;大炼钢铁时他的腿不慎被砸伤,差点被截肢。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遭遇是在1999年,蹬着三轮车外出买冰箱,他被一辆车撞飞了……盘点过往的生活,李文超说:14死1生。

  “我现在什么都不怕喽!”李文超环顾一下局促而脏乱的房间,拍拍已经塌陷的钢丝床垫说:“有张床住、有学可以上就行了。”

  经历

  没上大学是一生遗憾

  3岁上私塾,6岁上小学。体力工转行做文字工作,从此坚定学习信念。

  “父母在我很小时就教育我:穷里求生,贫里求学。”李文超说,3岁时母亲就带他去了私塾;6岁正式上小学。从小学到高中,每次都能顺利升学,他成了当地的高材生,“几十人一个班啊,就我一个能升学。”李文超骄傲地说。

  没能上大学是李文超一生的遗憾。“我高中时成绩很好,可高考后别说录取通知书了,连成绩单我都没看到。”李文超觉得委屈,猜测是有人嫉妒他有文化,故意藏起了通知书。

  高中毕业后,李文超当了一年代课老师,后来赶上贵阳铁路分局工务大修段招轮换工,他就去当了体力工人,抬石头、扛枕木。正因为有文化,3个月后他被调到工程队办公室,后来又调到大队机关、通讯报道组做文字工作,“那时候连单位的干部都不怎么认识字。”李文超意识到,正如父母所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从此他坚定了信念:将学习进行到底。

  求学

  5年旁听24门研究生课程

  以286分获当年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花甲状元”带动全家齐学习。

  2001年6月,国家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怀揣大学梦的李文超当年就报了名。20多天的复习后,他以286分的总成绩获得全国大龄考生第一名,被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破格录取。4年的学习生活,他像年轻人一样每天上学、放学、读书、复习,过着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从不翘课,考试成绩一般在中上等。4年后,李文超获得了学士学位。

  但他还是不甘心,想读硕士学位。于是,他一边旁听文学院文艺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课程,一边报名参加考试。在5次考试中,最好的一次考了313分,但因英语成绩过低,没能被录取。5年来,他旁听学完了24门研究生课程,包括最难“啃”的哲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湛芬是李文超本科阶段的授课教师,她评价这名大龄学生:好学、朴实、认真、努力、执着,“李文超做笔记很认真,为人乐观平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很单纯。”

  妻子徐长红说,李文超求学有一股劲头,可以整宿不睡觉。至今家中仍保存着他多年来的学习笔记,A4纸一买就是10斤,“在贵州师大那会儿,每到考试同学们都找他借笔记。”在丈夫的带动下,徐长红也越来越爱读书看报,不仅后补了高中课程,48岁时还拿下了省党校的经济管理学文凭。两个儿子也像父亲一样好学,大儿子有3个大学文凭,二儿子有两个大学文凭。说起妻子徐长红,李文超连连称赞:漂亮、能干、理解我、支持我。

  吴婕是李文超本科阶段的校友。她说,李文超喜欢表达自己,“他像我们的长辈,用人生经历鼓舞我们。”李文超在清华的小老乡李祖杰也对老人充满钦佩。

  《贵阳日报》记者郑文峰曾试图走进他的内心。他曾问李文超是否感到孤独,老人起初否认,后来还是承认了,“同龄人有的去世了,有的痴呆了,和没文化的人也没太多共同语言。多学习多看书,就能丰富自己。”李文超说。“他的内心坚不可摧,那里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所以他会不停地倾诉。”郑文峰体会,或许因为李文超经历的磨难太多,又屡次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了现状,所以会特别自信,“彻底理解他不太可能,但误解他却很容易。”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痴迷学习并将学习坚持到底时,李文超说,我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汲取知识,没有功利性,毫无旁念。

  赴京

  “可能我的余生就留在那里了”

  每日到北大或清华旁听博士生课程,家人称其以后还想读博士后课程。

  11月初,在和家人商量后,李文超决定进京“读博”。11月8日中午,乘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后,李文超和远房亲戚小李从贵阳的家里来到北京。人生地疏,他们肩背手提3个大行李袋找住处,在中国地质大学附近找到了一个地下招待所,租了两个每天30元的床位,第二天他按原计划来到了清华。清华宣传部的于老师得知李文超的处境后,说学校在贵州设有教学站,可以向他提供免费远程教学,“那就是远程、电大方式的教学,哪有在学校旁听好呢!”李文超连连摆手。尽管每月只有2000元退休金可供支配,他仍坚持要待在北京,还告诉妻子:“如果能顺利旁听过年就不回家了。”此次出发前,他还曾对家人说:“有可能过了今天,我的余生就留在那里了。”

  现在,他每日的生活就是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旁听博士生课程,在专业上他没有要求,只要有时间,他愿意旁听任何专业的任何课程。李文超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古代文学课程及美术学院的哲学课程,虽然这两门课程一个需要比较深厚的文学积淀,一个又较为枯燥,但李文超说,每次都能听得意犹未尽。被问及老师讲的内容他是否都能理解和吸收时,李文超肯定地表示“都能明白”。他说,凭借自己4年本科、5年研究生的知识积累,不仅可以理解老师传授的理论,还能将这些理论融汇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进行“二次消化”。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在见到班里这名大龄旁听生时,高兴地把他介绍给同学们:“这位老人家精神不错,这么大年纪还来求学……”

  对于这次来京当旁听生,徐长红很支持他:“他也没什么特殊爱好,就是好学,他说要学就学到‘顶’,以后还想读博士后课程。”对于父亲这份为了学习连家都不顾的执着,二儿子李成田已经见怪不怪了,他说:“学习对他来说已经成了本能,他不是温水里的鱼,他是长江里的鱼。”

  ●李文超

  知识能改变命运,并不是有钱人、聪明人才可以读书,就算你愚钝、贫穷,照样可以追求知识。

  坐在家里消磨等死是无聊无意义的,我读书,我快乐,何乐而不为!

  ●支持方

  他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就一定要做到,他觉得应该享受的公平待遇就一定要去争取。他好学上进,影响了全家。

  ———妻子徐长红

  他的内心很强大,可以应对任何打击。彻底理解他不太可能,但误解他却很容易。

  ———《贵阳日报》记者郑文峰

  ●反对方

  像他这个年纪,应该在家颐养天年,却非要出来读书,太自私了,他想过家人会为他担心吗?

  ———网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进大学学习,他一个这么大岁数的人,也要跟着读,这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某校教师

  (采写/记者 安颖)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