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
《天天赶作业 哪有时间玩》,昨日本报推出“关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为中小学生“减负”,迄今已经提出有60年;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部门三番五次出台新政策,严令为中小学生“减负”。深圳市教育局在2000年就已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负担的意见》,对中小学生每天可以承担的作业量和需保证的睡眠时间等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但一晃10年过去,“减负”效果不彰。
何以10年“减负”难见成效?今日再提“减负”,如何避免重蹈往日覆辙?昨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和深圳教育界学者人士。
“减负”难见效 根源在校外
《中国教育学刊》常务副主编、教育学博士鲍东明告诉记者,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道难题,虽表现在学校、教育部门,但其实这是目前就业竞争、用人制度设计不合理的反映。
鲍东明分析了整个错误传导的链条。他说,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导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而以就业竞争为核心的社会竞争,和以文凭为就业标准的选人方式,对教育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学生们为了将来获得较高社会地位,职位较稳定和薪酬较优厚的工作职位,必须获得高学历或上名牌学校。如此,社会用人制度导致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最终导致了目前这样一种竞争性的教育体制:为了竞争,学校把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的考核标准,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有教育教学的努力,都是为了高考的成绩。加之我国教育结构也不是很合理,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轻视技能人才培养等。种种原因,导致为中小学生“减负”成为久治不愈的痼疾。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副主任刘志山教授认为,在这种“唯考试结果论”的教育体制中,老师和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成绩搞好,为升学搭桥。学校对老师的年终考核是以成绩说话;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实难指望学校减负。
竹林中学副校长何柏青说,高等教育资源、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也是导致“减负”多年难见成效的原因之一。他说,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传统的升学改变命运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只能够在升学目标与教育目标夹缝中寻求平衡,老师只能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着素质教育的舞蹈,学生的“减负”自然无处谈起。作为在一线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何柏青坦言,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关系着学生的负担。课堂教育效率高,学生课外就轻松。不可否认,很多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抢占学生课外时间,以拼时间的方式弥补教学效率不足,增加课堂教育效果。
专家们注意到,“减负”难得成效,家长的观念和作为同样是重要原因之一。刘志山说,目前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好的学校往往能获得好的教育资源,而差的学校在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为了能上好的学校,家长自然就希望孩子多学习,利用假期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就成了家长的第一选择,在本来就已经很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连假期的休息时间都被占用。
“校外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生意火爆说明了一切。”何柏青说,“即使学校减少学生作业,家长依然会给孩子多布置作业。因为他们坚信,现行的考试模式,只能依靠‘时间加汗水’去换取理想的分数。”
一个为中小学生“减负”,牵着背后诸多怪象。鲍东明感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道非常难解的多元方程题。”
“减负”突围重在“堵、导、增、变”
鲍东明说,虽然“减负”难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首先教育部门是有所作为的,解决课业负担,重点在几个纠正:纠正教育部门、学校违背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行为;纠正教育部门、学校违反教育规律的行为;纠正教育部门、学校违背中小学生或者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还有纠正违背中小学生成人成才规律的行为。是为“堵”。
“堵”之外,一定要有“导”。鲍东明说,要引导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程改革实验,也包括引导高校专家面向学校、面向基层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三招是“增”。刘志山说,“减负”要取得实效,短期来看,亟须国家和地方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对中学的大力扶持。他说,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是为了能够进入到好的学校,才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如果各级政府能够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使各个学校特别是中学的教学水平持平,就不会产生因“择校”而引起的课业负担加重。
长期来说,当然是要“变”。何柏青说,社会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多方面、全方位、动态的评价体系,让全社会跳出“成绩唯上”的圈子。另外,教学内容也需变。据何柏青介绍,有教育专家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的教材80%教育是事实,20%教育的是方法,建议应将比例反转。
教师自身也应改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角色、教育方法。何柏青说,老师应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向教育活动的研究者,从教学的支配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从“说教式”转向突出学生的自我展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关注学生、少关注教材,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比上面各个方面,家长是最应该转变观念的一方。何柏青表示,家长应将关注孩子成绩转移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认识到孩子“减负”的重要性,同时摒弃望子成龙的比拼心理,多和孩子交流,少送培训班,少布置学习任务,多参加体育活动。
政府、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将是一个漫长较量的过程。鲍东明说,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记者 冷雪冰 王国平 綦伟)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