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京人大代表联名提议“孝道”进中小学课本

2011年01月21日 03:0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代表联名提议“孝道”进中小学课本

  热门话题

  北京市人大代表、崇文区工商联副主席邱淦清等15人联名提出议案,建议把“孝道”写进中小学课本,教育现代孩子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及如何孝顺父母。对此,支持与反对声兼而有之。

  @支持

  学校“孝道”教育很少

  @邱淦清等15位人大代表:“孝道”的教育应从小学开始。一方面,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天安门都竖起了孔子像。孩子承载着传统文化继承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孝道的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的修养,从小教育孩子不对家里发脾气,长大他才更有望成为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一些小学目前引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论语》、《三字经》等,学生和父母的关系也普遍融洽。建议可以将“孝道”加入中小学课程,可以是语文课、政治课以及相关课程。

  政治课应与德育课分开

  @市人大代表田媛:将孝道加入中小学教育是可以的。其实目前的小学课程设置中已包含了相关内容,像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政治课,但政治课内容较广泛,包括政治常识、经济等,也包含了道德文化。不过,我认为中学政治课中道德文化教育的力度不够。就此我曾在参加海淀区人代会时提出过建议,建议将政治和道德教育分开,设置成两门课程。

  孝道课可避免传统文化流失

  @市人大代表李春英:这是一件好事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继承传统文化非常有必要。如果有机会,中小学校的政治课、语文课等完全可以加入和“孝道”等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因为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传统文化本就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港台课程对孝道很重视

  @一小学语文老师:现在的语文课里也有关于“孝”的内容,语文课本当中一些关于母爱、父爱的文章,意在以渗透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学会尊重和关爱家人。当然,代表提出把孝道收进课本,可能是希望在课程中强化和单列这部分内容,我也赞同。在我们到香港、台湾、韩国等地访问的时候,那些地区确实对孝道很重视,并在课程中有强化。

  礼义廉耻应是小学第一步

  @由惑漂流世间海:90后的一些孩子的教育快要成为悲哀,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几乎不知道。对于中国的教育,应该在小学课本里加上孝道的课程,礼义廉耻是小学的第一步。

  @反对

  培养“孝道”应重在家庭

  @市人大代表李红兵:首先,孝道应该传承,也应从小开始培养。但培养的路径应是多样的。就孝道来说,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其实是家庭,通过家庭感悟、实践,因为孝的含义本身便是以家庭为核心。对于是否有必要将孝道加入课程,我认为目前学校教育的内容已很丰富、系统了,在现有基础上,注重在各种教学、实践中渗透各类好的中华民族传统,就已经够了。

  专门开课令学校承载不了

  @市人大代表赵芙蓉:我认为没太大必要。因为学校课程设置本是一个严格、科学的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关于孝道的教育,实际上目前的课程已做了一些安排,比如语文课、社会实践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其实已经够了,不需再把它单拿出来列为课程。而且,对于学生很多方面的教育和塑造在于渗透,如都一一设为专门课程,学校承载不了,也会加重孩子负担。

  小学课本并非没有“孝”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我觉得代表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太专业,事实上小学课本中是有关于“孝”的内容的,只是名字不叫“孝道”。在小学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本中,专门有一课的内容就叫“我爱我的家人”,教孩子学会关心和尊重家庭成员。我认为,这些内容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孝道。

  家长要给孝道实践环境

  @学生家长范女士:我经常在公交车上看见这样的家长,奶奶替孙子背着又大又沉的书包一边站着,孙子没事人似的坐在座位上,孩子固然可气,但还是家长乐意啊!我不知道这样的“爱”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孝道写进课本就能改变问题了?关键还是家长要给孩子实践孝道的环境和氛围。

  @云啊云好云:课本中选什么,如何选,真得好好想想。有个城市在很多公交车厢里图文并茂地挂了全套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要么活埋儿子养老妈,要么休妻讨好母亲。提倡孝道没问题,但用这种故事当范例,到底有多少可模仿性、可学习性,值得商榷。我甚至怀疑,有人看了这些故事,会不会对孝道彻底绝望,甚至走到其对立面。

  记者 汤旸 温薷 王佳琳 本版统筹 杨清晓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