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全国各地校车管理亮“高招”:请让校车先走(图)

2011年01月21日 09:1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照片: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请让校车先走

  正在进行的北京“两会”传出消息,北京市中关村一、二、三小今年将试点开通校车。试点方案得益于市教委、交通委、公安、交管、运输等多个领域共同关心和研究的结果,这意味着,在北京市由政府部门组织管理的校车驶出第一步。

  2010年12月27日,湖南省衡南县一辆校车坠河,14个稚嫩的生命永远消逝在冰冷的河水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此事件称,目前我国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意外伤亡当中最主要的“杀手”,并呼吁所有交通参与者坚持以人为本,孩子优先,确保不让孩子受到交通伤害。悲剧牵动全社会的心,对“校车”的关注在这个寒假持续升温。

  专门接送学生的校车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美国的校车制度始于19世纪。之前在我国只有一些条件和管理比较好的城市学校会有。但是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时有发生的学生交通安全事故,校车这个问题同时摆在城乡中小学的面前,再无法回避。

  在农村地区,随着适龄学童减少,学校集中合并,许多原先在家门口上学的小学生不得不走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之外的学校去,因此“校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校车,家长只能按照各自的条件来接送,许多所谓校车也只是小学生们“拼”车,并且车也是各种各样,甚至包括报废车、拼装车、农用车,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车或者是一些“黑车”,比如衡南悲剧的车辆就是一辆货运三轮车。而在城市,由于交通拥堵的压力,孩子们不仅在路上需要花掉很多时间,有时候由于父母时间紧张还得乘坐租来的黑车上学,上下学时间学校周围成为严重交通拥堵点,与安全隐患形成恶性循环。

  所幸,校车的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并开始形成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校车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日前,陕西省政协委员夏永旭建议,由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出资,组建中(初中)小学校车,并将校车纳入公交系统,由公交公司进行经营,以此合理规范校车管理,避免因为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校车安全问题。去年年底,北京出台的治堵措施就包括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解决家长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问题,缓解早晚高峰时段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永泰进一步建议“为校车管理立法”,从法律上保障校车能够开起来。

  校车到底如何来运营、如何来管理,甚至如何来生产需要一个过程来讨论,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每天早晨和傍晚的道路上,你会看到明显标识为校车的车辆。如果你遇到,请遵守交通规则,稍微礼让一下这些车,因为这些车上,坐着上学或者放学的孩子们,有什么比这些小家伙的安全更重要的呢?而为这些小家伙的安全来去提供多一点保障、出一份自己的力,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和谐、文明和素质么?

  各地校车管理“高招”

  重庆市江北区 要求接送幼儿的校车,车身前后应当统一喷涂“幼儿校车 school bus for infants”;接送小学生的校车,车身前后应当统一喷涂“小学生校车 school bus for school children”;中学、大学及其他学校的校车,车身前后应当统一喷涂“校车 school bus”。校车车身两侧应喷涂学校或幼儿园名称,喷涂标识的颜色和位置要醒目,字体大小与车辆要协调。

  吉林省柳河县 成立接送学生幼儿车辆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接送学生幼儿车辆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

  江西省高安市 对校车及驾驶人建立专门的管理档案,校车行驶证、保险、检验、资格审查“四证”齐全。

  黑龙江省鸡西市 学生乘车实行校长负责制,做到接送工作定线、定车、定位、定时,设立接送学生车辆专用统一标志。

  山东省威海市 政府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校车,并给予补贴和税费减免。将贫困学生“两免一补”中“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改为“补助乘班车、寄宿生生活费”,每生每年补助300元,保证贫困学生也能坐上安全的校车。

  福建省厦门市 要求校车驾驶员要有准驾同类车型5年以上的驾龄,校车必须喷涂统一颜色,使用统一的标识牌,并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校车的标识牌尺寸、图案、字体、油漆颜色、标号。

  浙江省东阳市 规定接送车辆车况必须达到一级车辆技术等级,接送车必须配备东阳籍专职驾驶员,身心健康,年龄50周岁以下,并取得交管部门培训的从业人员资格证,安全驾驶3万公里以上且有3年以上安全驾龄。 记者 李玉兰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