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业、就业等诸多因素,催生了留校大学生群体,其中很多是贫困生,高校为他们发补助、送电话卡、组织年夜饭,但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资助——
“今年是我第二年不回家过年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一学生肖桃选择寒假留校,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想利用假期参加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组织的公益活动,做做兼职,同时也多一点学习时间。
每年寒假,总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守校园,而他们当中,很多都来自经济困难家庭。年终岁末,为回家过年的贫寒学子捐路费,为留守校园的贫寒学子发放补助金、组织年夜饭,几乎成了许多高校必做的功课。而在物质层面的资助之外,“送温暖”该如何走进贫寒学子的精神世界?
学生期待寒假期间能有所为
“第一次留校过寒假,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慰问活动有很大期待,但时间长了,期待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来自四川农村、在福建某高校就读的小魏,有过几次寒假留校的经历。他说,学校的各种物质资助给留校生活带来了便利,有了电话卡,可以给家里报平安、送祝福,有了伙食补助,可以免去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但他总觉得,如果学校能安排一些培训和实践的机会,留校学生的寒假生活会更有意义。
中国扶贫基金会2002年启动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统计显示,仅2005年、2007年、2008年3年,该项目便募集善款近114万元作为路费,帮助2118名贫寒学子实现了回家过年的愿望。
“项目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成才支持为核心,以培养自立自
强人才为最终目标。”新长城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资助,项目还与高校合作,提供成才支持和就业服务,并积极招募爱心企业为留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是不少留校贫困大学生的期望。春节过后,肖桃将和其他留校的贫困学生一起,作为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和北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宣讲者,走上北京郊区高中的讲台。肖桃觉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回报社会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如果没有国家的资助,我现在会在家务农。贫困生应该以一颗公益的心回报社会。”肖桃说。
高校助力贫困生“精神脱贫”
老家在四川乐山农村的肖桃,不愿刻意强调自己家境的贫寒,而他更愿意强调贫困生要有公益的理念。“寒假期间,我还在学生资助中心做助理,一周要值班三四天。”一想到能为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点事情,肖桃语气里透着快乐。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提出,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切入,效果往往更好。他建议,高校为寒假留校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因为寒假是对以往和今后学习生活的一个反思和调整期,通过以能力锻炼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调整和规划大学生活”。
“现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物质层面的多,效果相对单一。”程方平认为,从人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促进这部分“暂时贫困”的高知识层次人才“精神脱贫”至关重要。“其实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被贴标签,也不应被看作全面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智力、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有优于他人的地方。”程方平说。
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寒假刚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谢廷民,就开始盘算起给留校学生安排一些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了。全校今年有380多名学生留校过春节,虽然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了3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基本能保证留校本科生都能申请到岗位,但谢廷民还是觉得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我们从2008年寒假开始,针对留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高年级面临就业的学生等,在北京周边地区组织了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活动,都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效果不错。”谢廷民介绍说,他们去年曾组织留校学生到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座谈,了解外企用人机制,学生们收获很大,企业的积极性也很高。今年他瞄上了学校所在的昌平区,全区两万多家企业中有2000多家上市企业,无疑会为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春节前,谢廷民已与一些企业达成意向,春节过后一系列活动便全面启动。
“寒假期间,学校应吸纳一部分勤工俭学需求,但要真正让学生融入社会,就需要与社区、企业联系,开辟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程方平认为,关注贫困生不仅是政府、学校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既要聚焦贫困生,又要淡化贫困生的界限,在全社会倡导自立自强的精神。”程方平说。(记者 柴葳)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