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各方质疑自主招生:高校招生改革已误入歧途?

2011年02月21日 15:3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月12日,9079人参加复旦“千分考”;2月19日,6万多人奋战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七校联盟水平测试;2月20日早上八点半,“北约”开始了长达12小时的马拉松考试,2万多名考生搏北大、港大等13所高校的名额;2月26日,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科联盟又将开考,考生数为3万多人。再加上联盟之外的自主招生高校,粗略估计,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全国约有近20万人次的考生轮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声势浩大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可谓高校招生改革的重大突破,因为这一举措打破了高考的唯一性。但当这一改革进入第九个年头时,人们发现,“高校获得更多招生自主权,学生获得更多选择权”的改革初衷似乎并未实现,而高校却陷入了一种集团作战的混乱局面。疲于奔命的考生、迷茫的中学教育工作者、焦虑的家长质疑声四起:高校招生改革是不是已经误入歧途?

  中学怨声载道,考生的选择权多了吗?

  位育中学高三女生晓津上周刚刚参加了复旦的“千分考”,前天,她又出现在“华约”的考场上,希望再搏一搏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她所在的50个人的班级里,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二,有同学甚至三大联盟“每个都不放过”,“而我们班是文科班,在全年级十个班级里排名是靠后的。”

  她说,同学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裸着去高考,有5分加分也行啊”。大家希望“这一点点优惠政策增加的一点点砝码,能够分担一点点的高考压力”。尽管班主任不停地在提醒:不要本末倒置,高考才是正途,不要打乱高考复习。事实上,全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20万人次中,最多有10%,也就是2万人最终能够通过自主招生获得加分。

  “自主招生只是提前把学生分了层次。”沪上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告诉记者,每年寒假前后,高三老师要根据两年多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然后根据高校分配的自主招生名额,开始向外推荐,“排名要非常谨慎,免得家长、考生质疑不公平。”也就是说,这些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通过高考同样可以进入名校。

  据自主招生联盟公布的初步统计,今年“华约”“北约”两大联盟获得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较去年约增40%,但是这种增长主要出现在重点中学。很多普通中学根本分不到名额,即使学生自荐也很少被录取。

  自主招生俨然已经变成了“小高考”,成为中学教育新的指挥棒。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不得不围着自主招生转。几天前,复旦“千分考”的面试名单一出来,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等“四大名校”就开始比较各自进入名单的学生数量,有的学校有110多人,有的70多人,有的40多人,入围人数少的中学校长说要“好好反思”,因为“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数量影响着社会对中学的评价”。

  高校明抢生源,大学的自主权扩大了吗?

  “在原来的高考招生中,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学生跟高校并不会发生接触,高校也不清楚自己将要培养的学生具有什么特点,双方只是通过一个高考分数联系起来。通过自主招生,能够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直接沟通,双向选择。”沪上一所985高校的招办主任这样概括自主招生的意义。

  中学校长刘京海虽然同意这一理念,但也提出了质疑,“高校自主招生笔试和高考比起来,同样是考文化课,只是考题更难,试问自主招生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考生晓津看来,自主招生的考题确实比高考题目要灵活,但仍以考察知识为主,而她所在班级通过复旦自主招生笔试的同学,都在事前做了充分准备,“有的文科生找理科生做‘搭子’,互补文理;也有人借来一摞自主招生复习资料,进行刷题战术。”

  在考场外,不少家长也向记者抱怨,虽然“北约”13所高校中,考生可同时报名3所学校,但其中大部分高校只接受“第一志愿”报考,“同时报考3所”形同虚设,这一情况在“华约”考试中也同样出现。

  “这些高校就是用各种考试来诱惑你,让你不想放弃机会。”晓津说。

  原本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而推出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如今却变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刘京海说,在目前的高考政策下,想要考取好的学府,必须全方面发展,一些名校公开宣称不招偏科的人,这其实非常可笑:偏科才能出人才,任何成就一个专业的人都是偏科的人。

  不管如何扩大自主招生名额,高考仍是绕不过去的坎,目前自主招生的程序设计是笔试+面试+高考,学校自主招生嫁接高考,结果是学校用自主招生的政策抢生源,中学无所适从,学生压力增大。

  还有多少障碍在招生改革面前?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给予高校招生自主权这一方向没有错,关键是用什么样的程序和制度来用好这个招生自主权,而达到“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学生选择合适高校”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考变为学业水平考试,将自主招生后移到高考之后,这是完全可行的,以高考成绩作为报考大学的笔试成绩,学校可以根据高考成绩设定一个分数线,并确定高考成绩在本校录取中的权重,每个考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学校,接受学校面试和录取,一个考生可以收到多张录取通知书,选择一所就读。在以上改革模式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索多次高考、多次录取,拉大录取周期,增加录取次数。

  熊丙奇更进一步指出,其实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集中录取,其关键问题在于有的部门不愿意放权,而学校又不愿意被选择。

  去年刚刚颁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对推进招生考试改革提出了诸多新的设想: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似乎回应了社会的期待。正如一所大学校长说,招生是大学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自主招生改革应该进行下去,让大学按照学术规律来办事,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大学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政府监督指导就可以了。(记者 李雪林)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