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华约”和“北约”两大联盟自主招生考试开战。2000余尖子生报考“华约”,现场热烈程度堪比高考;次日,1300余名考生角逐“北约”,在中山大学从天亮考到天黑。很多考生都是连续两天赶考,在高强度的智力和体力考验下直呼“吃不消”,但面对机会谁都不忍放弃。
自主招生的“加分”政策,被很多尖子生看做是上名校的一次机会。为了竞逐34所国内名校10~30分的加分资格,增加考上名校的筹码,很多中学的尖子生们几乎是倾巢而出,据说华附有六成高三学生参加了三大联盟的考试,其重视程度不逊色于高考,原先为选拔专才、偏才的自主招生,现在成为尖子生的“全民盛宴”。
然而,机会有时也会变成一种负担。这种负担首先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尖子们身不由己“被挟持”进三大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中。为了不落下任何一个机会,学生只能在应接不暇的考试面前“接招”,不免考得心身疲惫。其次,家长和学校的负担也相应加重。异地的家长要全程陪护,遇上农村家长还要提前准备银两,学校也要在三大联盟开考之际,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
负担大了就会变味。自主招生现在俨然像一场“小高考”。有的考生在两个月前就开始钻研两个联盟的考试样题,有的考生在准备高考之余还专门上网研究不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攻略”,还有的考生把春节都“牺牲”在自主招生的备考上。更有甚者,有考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花大价钱报课外辅导班进行专项训练。种种现象表明,学生和家长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仍然被高考指挥棒指挥,依然用高考的逻辑来应对自主招生考试。在这种思想下,考生的负担将越来越重。
自主招生虽然打破了一考定终身、集中录取的弊端,但在环节的设置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才能减轻考生的负担。有老师建议,自主招生应该进一步改革笔试部分,甚至最终取消笔试,适当增加一些面试、才艺展示等内容,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的面试包括清华特色测试、综合面试和可以选测的体质测试,其中,综合面试有四种形式,如此多的面试步骤,难道还要一个繁杂的笔试环节才能甄别人才吗?
邓仲谋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