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北京11学校推“科学实验班” 直面“钱学森之问”

2011年03月01日 10:5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片来源:北京晨报
图片来源:北京晨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去年9月,学校成立科学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上探索“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不一样的发展方向”

  ■开班一学期,实验班学生已初步呈现培养潜力

  十一学校直面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如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路径,北京十一学校率先做出回应——去年9月,“科学实验班”应运而生。

  科学实验班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未来科学界领导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确保实验的质量,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毕业出口、招生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独特的设计。

  新学期伊始,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又兴奋地投入到了紧张的科考、研修、学习的进程之中。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他们度过了一个收获颇丰的“小学期”——小学期是实验班一项新的教学安排,实验班每年实施“四学期制”。实验班启动一个学期以来,学生们取得了哪些预期效果?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态怎样?日前,记者走进了实验班。

  小小模块的巨大价值

  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呢?实验班的做法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课程,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在班内组成不同的“学习模块”,对接不同的升学目标,通过一个又一个动态的组合,把一些对科学研究有激情、有相同兴趣的孩子聚在一起探讨问题。比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随着学业的推进,还可以组建新的模块。学校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一举措,使传统意义上的所有学生读一本书、上一样的课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记者发现,这种深入学习的小组有共同的兴趣,学习进度也相同,可以激发大家的思想交锋。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告诉记者,学生虽然坐在同一教室里,但学习方案不一,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教师一对一地帮助他们进行规划。也就是说,班级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还有许多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发展方向组成的小系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小系统,不断地变化组合,使学生可以自由地追求个人发展。

  高中课堂悄然变脸

  男生田雨仑刚刚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从图书馆查阅到了有关航空动力学的资料。给他布置作业的则是北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下节课,教授将带着他和几位硕士生、博士生对这个问题做完实验后研讨……

  “这种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田雨仑激动地说,初入实验班让我经历了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巨变。实验班对我们的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挑战是挺大的。

  一进科学实验班,发现这里确实与通常的中学教育不同。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每位学生都有3位导师相伴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申请进入“自主研修学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班内模块”让志趣相投的人思想交锋;科学考察帮你触摸最憧憬的神秘领地、长短课时、大学课程先修……科学实验班,一个个亮点吸引着孩子们。

  实验班特别强调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上课,过去那种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埋头记笔记的方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任务书、导学讲义。学习新知识前,老师总是布置大量的预习题目,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互相讨论,来完成学习内容,然后检测,最后老师再针对难点进行答疑解惑。

  女生崔一凡兴奋地告诉记者,初入科学实验班,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不会单讲课本知识。无论是物理老师“天马行空”式的讲课方式,还是语文老师的“学习任务书”,还是英语老师的“小组学习”,都十分注重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授课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在实验班,高中课堂正悄然变脸——学生由过去的听讲、记笔记、大量做习题……变为自学自研、教师点拨、集体研讨。很显然,一种真正充满活力的学习出现在高中课堂,教学楼里弥漫着一种新的气氛。据学校奥赛总教练、京城名师秦建云介绍,目前,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已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它。将来他们一旦真正适应,便会产生飞跃。

  令人向往的自主研修

  对于那些致力于自主发展、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十一学校开辟了“自主研修学院”。学生经过自学自研掌握了课本规定的教学内容后,无需再按部就班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可以申请到自主研修学院学习其他内容,可以根据学习任务、个人兴趣阅读书籍以及与教材相关的音像、软件资料、电脑网络资源,自读自研。待老师讲完这一单元验收时,他们再回到班级参加考试。结果,有的学生呈现超出想象的发展水平。上个学期物理学科有7人,化学有11人获得自主研修资格,这让同学们异常兴奋。

  于超凡同学深有感触:“自主研修,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样样不可缺少。几个月下来,竟然发现自己各方面提高了,尤其是思维方式有了深刻的改变。”

  学校自主研修学院副院长王笃年认为,自主研修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颇高;对学生强化基础,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全面的锻炼。

  谈到这项改革的初衷,校长李希贵认为,学生时代就应当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给予他自由和责任,允许他独立处理这些问题;没有它,就谈不上个性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种方式,“自主研修学院”提供了这种方式。

  “我们要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的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模式。”李校长强调,这不仅意味着课程和方法的改变,还意味着学生校园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变。

  短短半年,能到“自主研修学院”学习已成为同学们最羡慕的一件事,出现了人人争取“自主研修”的态势。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科学实验班每年实施“四学期制”,其中包括两个大学期,两个小学期,大学期在校内完成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小学期组织学生校外考察与实践,包括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

  小学期更是令同学们颇为心动的时刻。在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5位科学实验班的学生。他们戴着胶皮手套,正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观察硝酸银溶液与氨水互溶的过程。

  学生谢翔刚进实验室的时候,老师教大家练习如何使用pH计检测化学液体的酸碱度值。“既然能测化学液体,是不是普通的液体也能检测?”谢翔的这一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于是,他将随身带的可乐、果汁一一搬上pH计上,进行pH值检测。”一位博士生说:“自己在实验室呆久了,从来就没想到拿可乐、果汁去做做pH值检测。他们太聪明了,很有想法,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和谢翔一样,在小学期,实验班30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研究方向被分配到清华、北大、北方交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14个实验室进行考察,其中不乏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在这里了解科研工作的特点,初步培养基础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根据任务查阅资料、整理文献的能力。

  赵一明同学更为兴奋,他入选参加了“北京市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进入北大分子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李国宝老师进行新材料的合成实验。“这里是我科学之梦开始的地方。我可以在这里的试验台上亲手操作,去探索科学发现的奇妙。”他说。

  实际上,这已经是实验班第二次走出校外进行科学考察了。去年暑假,他们赴上海进行了世博科学考察,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世博园里的电动车、喷雾降温装置、环保建筑都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

  出口宽阔多元高端

  国家级骨干教师、班主任王笃年透露说:为办好科学实验班,学校倾注了大量精力,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一是选派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理、化、生学科教师全部由竞赛教练担任;二是严格控制学生数量;三是实行导师制,实验班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三位导师,即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担任“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由学术专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素养;由特聘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为学生的专业志趣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学业竞争的双赢,是实验班追求的目标。王老师对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既让特色飞,又要贴着地面行走。在教学上既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还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遵循学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王老师欣慰的是,一个学期的学习,这些学生已初步呈现出培养潜力。

  学校相信,经过3年系统和科学的培养,这批学生在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上将形成自己的长处,选择面更宽,适应性更强。在高考中会非常有优势,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也能体现出优势。总之,通过各种通道都会走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道路上去,出口将更加宽阔、多元、高端。

  “我们希望科学实验班的学生上最好的大学、选最好的专业、获得最理想的发展。”李希贵校长说,对于那些致力于科学素养的提高、寻求个性发展的优秀学生来说,科学实验班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道路,他们可以放心地走上这条路。(记者 廖厚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