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与其争相"高分掐尖"不如扩大"定向投放"

2011年03月03日 15:1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突破之举,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已走入第九个年头。今年,包括“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在内的几十所国内重点大学,都分别以联考形式开展自主考试招生试点。但名校组团开展大规模联考,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目前的自主招生虽说是为大学选拔创新人才另辟蹊径,但从实际的选拔过程看,很多大学似乎仍难逃“高分人才即是创新人才”的思维误区。对考生来说,想通过自主招生增加进名校的机会,必须先通过笔试、再过面试关,最后还要参加高考。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确实是“增负”,而不是减负。也正因此,已有媒体评论指出,自主招生考试要防止“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本意和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如何在维护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创新人才选拔?按照笔者的看法,自主招生考试完全可以在目前的基础上,改革步子迈得更大一些,通过政策微调,使高等院校的这一招考改革制度更趋完善、合理。

  目前各大学举行的自主招生,呈现的局面和传统高考并无不同——名牌学校的所有专业一起争抢高分尖子生。尤其像金融、法律、新闻、经管这类热门专业,本来报考就拥挤不堪,如今还要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给各地名牌高中的尖子生增加优先录取机会,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其实,从供需关系和公平性角度来讲,重点大学这类热门学科,完全可以通过统一高考择优录取。而作为改革试点的5%自主招生名额,则可以实行“定向投放”,更多投放给那些国家建设急需,与艰苦行业、职业挂钩的专业,以及对国家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学科。例如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专业,每年只招30人,却不是报考热门。从事该专业的学生要耐得住“一辈子仰望星空”的寂寞和平凡,同时要有天文爱好者的经历;又如清华大学的水利工程专业,它为葛洲坝、三峡、刘家峡水电工程和长江、淮河、黄河水利治理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奔走考察,从事水利工程的测量、设计等艰苦作业。相比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其他专业,上述两个专业显然更有扩大自主招生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综合性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文史哲和小语种专业,理工科大学的水利、气象、航空航天、核工业工程、海洋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农林大学的植物栽培、林业养护、水产养殖专业等,这些学科和专业都属于当前国家急需而又通常考生第一志愿填报较少的,应让真正热爱并愿意终身从事这些专业的考生有优先录取的机会。

  从当前关系民生的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看,幼儿教育、护理、社区医疗、老年服务事业均在快速发展中,但相关行业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幼儿教师和护理人员中,鲜有男性毕业生补充,造成相关职业岗位的完全女性化,影响相关事业的合理人力结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鉴于这个情况,建议试点自主招生的重点师范大学、医科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中,应该划出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用于学前教育、护理、老年保健等专业招收男生。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高校多年扩招之后,有些省市的高校招生计划数与当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数已相当接近,在这样的形势下,民办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招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公立本科院校招生的“收容队”,不再具有选拔性招生的必要性;特别是列入三本招生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高等学校,他们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教育成本全部由家长承担,要求家庭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录取的考生成绩明显低于一本和二本,这些学校学生报考的供求矛盾较小,甚至在有的省市招不满预定的计划数。不妨允许这类学校仿照“北约”、“华约”,提前组织联合考试,试点自主招生改革。这样做,不会引起社会上的较大反响,还有利于一部分中等学业成绩的考生“对号入座”,让他们不用再成为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陪绑者”,从而使他们提前从“高考指挥棒”中解放出来。同时,这些学校仍有机会招收到一部分有个性特长和相关专业发展潜力的考生,有利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总之,除了部分重点大学外,高校自主招生应更多地面向供求矛盾较小的其他类型高校和对考生个性特长、专业特长、职业志向、身体和心理素质有特殊要求的部分专业。在全国统一高考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用“小步快走”的方式,拓宽多样化的分类入学考试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通过改革逐步让更多考生从全国统考统招中解放出来——目前虽不能一下子“解放全人类”,应该先想办法解放尽可能多的人。(胡瑞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