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行为包括剽窃、考试抄袭、冒名顶替、贿赂教职员、伪造导师签字等
英国媒体最新调查所获结果显示,英国大学学生作弊等欺骗现象严重,比4年前增加至少50%。
英国《每日电讯报》调查超过80所大学,发现不端行为在英国大学迅速蔓延。
这家报纸下属网站6日报道,2009至2010学年,接受调查的大学发生超过1.7万起欺骗事件。
调查认为,实际数字更高,原因是一些学校仅公布较为严重的事件。
欺骗在本科大学生中相对普遍,在研究生中大量存在。拉夫伯勒大学去年报告151起这类事件,其中43起是研究生所为。
格林尼治大学这类事件发生最多,为916起,比2005至2006学年增加376起。
白金汉大学教授杰弗里·奥尔德曼说:“就查获剽窃等欺骗行为而言,各大学可能比以前做得好。不过,我与各校同事交谈时一致认为:欺骗行为增加了。”
欺骗行为样式林林总总,例如剽窃、考试抄袭、冒名顶替、贿赂教职员、伪造导师签字。
东英吉利大学一名发言人列举的事例包括:一些学生上交的作业显现相同的差错;一些学生的报告与某一名学生的报告几乎一模一样;一名学生从维基百科网站上大段摘抄。
某大学一半学生 准备花钱买论文
肯特大学一名学生试图以“不正当手段影响一名教师或监考员”。
不少人从网站购买论文。学生花150英镑(约合244美元)或者更多钱可以“定制”论文。
按《每日电讯报》的说法,英国互联网论文买卖交易额超过2亿英镑(3.25亿美元)。
一些网站标榜,只要掏更多钱,可“保证”论文能获评优秀。一家网站注明,提供的论文“新颖、独特、原创、可靠”。一名“客户”留言:“结果与我期望的一样。我非常满意。”一些网站甚至提供快递服务。
曼彻斯特大学去年一项调查中,一半学生回答,准备花钱从网站买论文;45%“确信”过去一年中其他学生写论文或考试时使用欺骗手段。
处罚过轻或助长作弊
在学校的处罚方面,调查发现,仅有少数学生因欺骗行为遭开除。以牛津大学大学为例,该大学公布12起学术不端事件,其中两起学生遭开除。
伯恩茅斯大学公布53起这类事件,无学生遭开除,多数学生获零分。
白金汉大学教授奥尔德曼认为处罚过轻。“学生欺骗如此普遍。从总体看,处罚不严厉,这令人担忧,”他说,“照我看,再犯就应开除。”
奥尔德曼认为,一些学校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助长学生不诚实行为。“笔试越来越少,多数大学以期末论文作为成绩评定依据,那会助长剽窃。”
相关链接
英16所高校呼吁 “放行”留学生签证
英国16所大学副校长联名致信内政大臣特雷莎·梅,呼吁政府打消限制留学生签证发放的计划,称这一做法将影响学校资金,进而影响一些课程开设。
法新社6日援引信件内容报道:“大学里的国际学生每年通过学费和校外开销为英国经济贡献50亿英镑(约合80亿美元),削减这些学生数量会导致收入和工作岗位减少。没有国际学生,不少大学课程,尤其是科学和工程类课程可能难以继续开设,这将反过来减少英国学生的可选课程。”
这些副校长认为,国际学生还带来文化和政治上的益处。他们结束学业回国后,会成为英国文化等方面的民间“大使”。
针对上述呼吁,内政部一名发言人回应说,政府尚未作出政策调整,“批评仅基于推测”。
作为限制外来移民政策的一部分,内政部眼下正考虑出台措施限制留学生签证发放。
内政部数据显示,政府2004年向18.6万名留学生发放签证,其中超过20%的人5年后依然留在英国;2010年,政府向留学生及其亲属发放超过30万份签证。一些官员担忧,部分持学生签证的人可能非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