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退休老师去支教 用行动诠释志愿精神感动学生

2011年03月08日 14:32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1月退休的南师附中老师孙宁生,在退休当月就开始践行自己筹划已久的愿望——奔赴云南曲靖茨营中学支教。本应颐养天年的他,为何以花甲之龄再次踏上志愿之旅?记者探访发现,孙老师身体力行的志愿精神,深深植根于他所在学校肥沃的土壤。

  全校学生都是注册志愿者

  志愿精神在南师附中这所百年名校传承已久:潘学俊老师一次次投身公益活动,上街发放环保倡议书,呼吁人们杜绝酒后驾车,走进福利院牵手孤寡老人及儿童;32位老师上学期踊跃报名,成为南京市职工志愿者……

  老师们用行动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公益服务、志愿精神的种子。如今,南师附中100%的在校生都是学校注册志愿者,“注册志愿者”管理制度也已形成: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社会服务机构对接,为更多的同学提供了志愿服务的岗位和平台。

  张舞阳就曾是注册志愿者的一员。在南师附中上高中时,她在水西门社区做了3年志愿者,曾获“南京市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即使她后来到美国后,也趁暑假回南京给社区的小朋友们开讲座。

  “‘责任和创造’曾作为附中学生的特征提出来,现在,我们又加了‘关爱’两个字。”南师附中校长陈履伟诠释:关爱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它更为直接地表现对父母、朋友、自然、环境、社会、国家、世界甚至弱势群体等的关爱之心、敬畏之感、怜悯之情。

  从完成学分到“我要做”

  “让所有人都成为志愿者,让志愿者成为习惯”,理念虽好,但也有阻力。

  张舞阳坦承,她最初做志愿者的目的其实并不“单纯”,“因为国外学校很看重这个。但我并不以这种开始为耻,因为我觉得刻意让志愿活动变得更有吸引力、推动更多人参加,这也是美国教育的一种成功,谁都不是生来高尚的。”把大多数人定位在只能做到公私兼顾,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大公无私,恰恰是附中志愿者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你被推着去做了之后,说不定能够体会其中的乐趣和意义。我想很多人都是这么爱上做志愿者的。”张舞阳说。

  而家长也不支持孩子花时间参加志愿活动。一位母亲坦言,“现在社会上只看分数,不看你做了多少社会服务,学生还是先把学习学好吧。”

  南师附中志愿者协会主席吴同认为,眼下志愿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在老眼光看来,志愿活动属于非主流的,因此,它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

  但是,参加志愿活动的满足感令同学们着迷。“义卖、义演,把募集到的资金捐给地震灾区、南方旱区,去智障儿童之家、养老院服务,到紫金山捡垃圾……”瘦弱的邓佳昕谈起志愿服务眉飞色舞,“当我帮助了别人,对方的微笑令我感动。”

  让“志愿者行动”成为习惯

  这么多同学真正自愿去做志愿者,固然有南师附中本身的原因,正如张舞阳的妈妈吴玉燕说,“学校民主和自由的氛围,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激发同学们内在的驱动力才是附中志愿者成功的关键。

  吴同告诉记者,大部分活动都是同学们自己联系,这是一个认识社会、锻炼各方面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社会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课堂。有时候要对各方游说,过程中还要能承受各种眼光,但是困难终究会克服。”

  中学要培育怎样的人才?南师附中党委书记陈汇祥认为,一个人能在中学时代有过这样真诚、平等地关爱他人、了解社会的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做几道题。“有过志愿者经历的人,将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在社交能力上也更具优势。”

  “教会他们爱和悲悯。”孙宁生老师的体会是:孩子们帮助了他人,也会反思从被帮助人那里学到了什么。他们会越做越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内心会更充实,幸福感会更强,而这种感觉会陪伴他们终身。(记者 任松筠 陈月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