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也向往当‘白领’,但其实,整个社会急缺的是‘蓝领’。”来自上海的农民工代表朱雪芹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直陈“用工荒”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她提出的“白领”“蓝领”之问,已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不过,当“白领”还是当“蓝领”,对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准就业”人群而言,依然是一个困惑。
“蓝领”培训为何门可罗雀?
3月初,当我国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正略有缓解时,上海的某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却门可罗雀。负责人高苇说:“培训中心的电工班,去年第一期开班时,勉强招到20个人。到考试时,只剩16人。今年正在培训的第二期,人数为8人。”
“从整体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进展并不理想。”上海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分析,培训项目难与企业需求挂钩、培训地点远离厂区等都是导致门可罗雀的因素。
上海高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张兴业认为,由于技能培训课时长,农民工群体流动性较强,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针对此类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说,“用工荒”不仅印证了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反映了职业培训本身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严诚忠分析,一部分渴望进入大城市发展的农民工,急需中高端技能培训,但大都市所提供的一些“蓝领班”,大多只是在“白领班”基础上“小修小改”的课程,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另一部分希望留在二三线城市、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更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培训机构。
破除“白领崇拜”迫在眉睫
黄能德是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的一名施工员,1992年从江苏启东到上海打工,从一名“只会卖力”的一般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他说还得归功于公司的“进厂培训”。
“公司利用晚上和中午的休息时间请专门的老师来工地上课,既能学到本领,又不耽误挣钱。”黄能德说。目前他已经拥有焊工证、电工证等技术证书,月薪也上升至5000多元,而目前公司工人的一般月薪为2500元。
农民工代表朱雪芹也有与黄能德相似的感受。在今年两会上,朱雪芹代表提出,“蓝领”培训门可罗雀,不仅是农民工的培训意识问题,更与整个社会倡导的某种职业价值观有关。她在两会上呼吁,应当提倡破除“白领崇拜”,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引导农民工逐步向技能工人转型。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尊重‘蓝领’的氛围,直接帮助德国较为平稳地度过了前不久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陈伟兰也在两会小组讨论中直言。她认为,在中国,要破除职业教育的“白领崇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雪芹认为,破除“白领崇拜”,还需个人和企业共同努力。她在上海打工10余年,接受较为完备的在岗职业培训,还参与过赴日研修,岗位晋升也很顺利。她说,尽管不是每个农民工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自己的经历就是一段典型的“蓝领”成长之路。她说:“我能在同一家企业任职10多年,没有频繁跳槽,与企业良好的培训文化很有关联。”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建议,企业和社会共同来做好职业培训这块大蛋糕。陈伟兰建议,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将每年员工培训的固定经费受益人,从白领高管向基层蓝领倾斜,真正实现企业与工人共同“转型”。
为“蓝领”培训撑起法制保护伞
据了解,近年来,为鼓励帮助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训机构每培训一名本地在岗农民工,还可获得一定的补贴。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出,在新的5年内,将“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省级统筹”。
不过现实中,也有个别省市的个别培训学校利用监管漏洞,或虚报人头,或请人代考,套取国家补贴。
来自重庆法律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汪夏说,帮助农民工成功转型成“蓝领”,还需撑起一把法制保护伞。地方劳动就业部门对举办“蓝领”培训考试和培训班的机构,应当从严审核其培训资质、软硬件设施等,为农民工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
严诚忠代表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资源将进一步向约2.4亿农民工倾斜。而培育、规范良好的“蓝领”培训环境,还需建立一种政、企、学等多领域的联动机制,为实现教育公平增加“助推剂”。 (记者许晓青、朱薇、黄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