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入园年龄,也想过找关系,也不怕多花钱,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红玲,还是选择让三岁半的儿子 “家里蹲”——宁愿麻烦家里老人照看,也不送去上幼儿园。“因为这样的幼儿园给不了孩子应有的自由成长。”
不怕输在起点
“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了。”去年9月,周红玲的儿子年满三岁,进入小区幼儿园。一个多月下来,孩子天天吵着不想去上幼儿园。每天,小家伙盼着时钟快快转,早点等到外婆来,甚至改掉了拖拖拉拉的吃饭习惯,只为早吃完早回家。看孩子熬得可怜,周红玲不再勉强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这家幼儿园?小区里,儿子的小玩伴每周上一次早教,话还说不清楚,已经含含糊糊背诵“床前明月光”。听小玩伴背诗,儿子一脸不解,“噔噔噔”跑开了。有同事的孩子,上幼儿园中大班,算算数、背古诗、练轮滑、学弹琴、还有珠心算……课程设置“样样全”,比大学选修课还要丰富,每次一小时的课程,要求小朋友老老实实坐定。
“这哪是读幼儿园,是教幼儿上小学!”周红玲说,0至6岁的孩子,生活就是玩耍。边玩边探索世界,每时每刻动不停,来满足好奇心。若要孩子安静、坐住、听讲,那是扼杀天性。“这样的幼儿园,宁可不读。”
孩子天性好奇
学龄前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千万不要急着在上面“写字算数”,好好打上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底色”,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形象地做了个比喻。
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身体一样,也是一步步长大的。0至6岁的孩子天性使然,爱观察,满心问号,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到生活习惯和经验。儿时满怀好奇,并不断体验被满足的乐趣,孩子思维能力成熟后,才能产生持久的求知欲,演化为终身好学心。
观察力是人与生俱来的第一项能力,是一切思维能力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观察高手”。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尽情“打量”世界,将人生第一项本领练到“炉火纯青”。慢慢地,孩子长大后,判断力、推理能力等将会自然形成。“根本不必拔苗助长,早早教孩子学习123,到时未必学得好数理化。”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要抵制各阶段教育提前的倾向。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初中课本小学读,大学知识高中学,到头来教授们还得给大学生补基础教育。”秦绍德指出,过早的知识灌输,只会让孩子远离求知,更谈何创新。
幼教尚待规范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是,有一个大大的园子且足够安全,孩子们尽情地在里面玩耍,老师们只在孩子需要时,才现身引导,寓教于乐。”周红玲只想在离家近的公办幼儿园中,给儿子找个心仪的去处。寻觅无果后,在家里给儿子“办了个幼儿园”——腾出家里一个房间,专做宝宝游戏房,里面堆满玩具和书籍,“老师”是家里的四位老人。
不过,这位年轻妈妈有时也深感困惑:孩子尚小,可以坚定地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坚持着容孩子慢慢成长的巨大耐性;待孩子长大到必须要走出家庭,去社会上读书,若儿子看到其他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通,自己会不会若有所失,失去自信呢?
“所以,希望有关部门能规范各类学前教育。无论早教、民办还是公办幼儿园,都要有大体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纲要,给予符合孩子心智特点和思维发展方式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填鸭,引得家长们盲目攀比。越填越多,摧毁了孩子们最具创造力的‘人之初’。” 特派记者 马亚宁 姚丽萍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