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高竞争现在已经落到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严重缺乏乐趣”
本应给儿童带来快乐的教育,已成为一些儿童的噩梦。
“我们没有周末,全市几乎所有的孩子周末都在上各种补习班,没有童年和童趣,成为各个靠办补习班赚学生钱的人的目标。孩子们的创造性都被扼杀了,如何去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市中关村小学一名学生在写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的信中说。
3月7日,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列席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郭传杰宣读此信,引起社会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社会的高竞争现在已经落到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严重缺乏乐趣。”
针对时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里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一些观察人士还指出,更重要的是端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盼、学校的考核、甚或“国家的事业”,还是孩子们自己当下和未来的人生?
“被逼着不快乐”
在汤素兰的记忆里,她的童年没有太多玩具,但有一群玩伴,“物质生活远远没有现在丰富,但大家非常快乐。现在则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儿童太没有游戏了。”
汤素兰说,如今成人对待孩子,就像对待饲养场的鸡一样。她说,饲养场的鸡,我们要把它们填得饱饱的,让它们长得肥,下蛋多。鸡不吃食,就给它们吃助消化的药,让它们吃得多。吃多了,身强力壮,鸡鸭就会活跃。太活跃了,又怕掉膘,就给它们吃安眠药,让它们吃过了就安安静静睡觉,长更多的肉。为了提前下蛋,就吃激素,为了一次下蛋数只,就吃催排卵的药这样下来,一只小鸡从出壳到长大、下蛋,周期越来越短,有的小鸡只需二十来天,就能变成肉鸡上餐桌。
许多孩子的情况是,从幼儿园起就可以参加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原来要大学毕业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的,现在小学就可以了。“我们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有一天爆出料来,说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英语过了四六级,也不会让我们瞠目结舌,因为一定是妈妈胎教有方。”汤素兰说。
如今中国城镇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承受的压力更甚以往。有钱人家往往怕孩子被坏人绑架了,不许他们和陌生人说话,回家马上关进笼子里。没有钱的人家,大都也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穷孩子,变本加厉地给孩子买复习资料,参加多种培优班,剥夺孩子的玩乐时间。
孩子们激烈的竞争往往就发生在“90分和100分”之间,一个题目即便会做了还要练习十遍二十遍。近年中考和高考分数节节走高,许多学生一个个像计算机一样准确,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
在汤素兰看来,苦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孩子,现在反而是那些接受“素质教育”、被授以各方面能力的孩子更累,“家长一方面想要给孩子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还不敢丢下。家长生怕孩子输了,孩子也就被逼着不快乐了。”
汤素兰认为,这需要社会达成共识。“如果我带孩子去动物园了,孩子很开心,但别人家的孩子在家里做1+1=2,虽然我的孩子很有想象力,他甚至知道蛐蛐是怎么唱歌的,但他不会做1+1=2,那大家就会认为他不是优秀的。”
“成人并不比儿童高明”
汤素兰说:“孩子不是成人的预备,更不是缩小的成人,孩子是独立的存在,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成人并不比儿童高明。”
人格的完善,心灵的自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创造力,孩子被公认往往比成人更优秀。但在中国,有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受的教育越多,创造力反而越低。
汤素兰认为,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很单一,就是有权、有钱。“我看国外的一些影视剧,人家哪怕是个餐馆端盘子的,也很有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则是,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那你将来就只能端盘子、扫大街。”
她表示,这既与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价值观念有关,也与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念变迁有关。总体而言,社会不肯承认,每一份工作都是平等的。“我记得以前说起雷锋叔叔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但我们不是也觉得他很伟大吗,包括那个时候的一些劳动模范等,社会也号召向他们学习。但是现在,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掏大粪这个工作并不体面。”
她说,现在的家长期望值都很高,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栋梁之才,不能接受孩子只有一技之长,去做一份普通的工作,“说到底,这还不是公民社会,不能做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
汤素兰觉得,当所有人都在老有所养等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比较健全的时候,当家长不指望孩子的回报,觉得只要孩子自己很快乐就很好的时候,孩子才会不那么沉重。(张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