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我"字当先90后频现道德失范 高校德育亟需大换血

2011年03月20日 11:2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大学,其自信、视野开阔等优质特征引人称赞的同时,一些人自我意识较强、团队意识较差的特质逐渐凸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令一些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大呼“头疼”。

  面对“90”后大学生,如何为因循守旧的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因子”,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许多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被推三阻四的隔离宿舍

  曾被评为山西省高校十佳辅导员的山西某高校张老师深感对一些“90”后学生束手无策。甲流传播高峰时,部分“90”后学生对隔离宿舍安排一事群起抵制,令他至今仍感愤愤。

  2009年甲流传播高峰期学校发烧病例较多,由于学校医院容量不足,校方决定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设一个隔离宿舍,以集中发烧学生,避免交叉传染。

  这件原本简单、在以往大学生看来“义不容辞”的事,在“90”后大学生们身上落实起来却格外艰难。“80”后为主的三四年级积极响应,“90”后学生们则推三阻四。

  “质问不是问题,但大学生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平日里和蔼的张老师不由得火冒三丈,因时间紧迫,他强制执行。

  难题并未结束。隔离宿舍内未发烧的3名学生不愿搬离,张老师再三劝说才搬走;之后,接收这3人的宿舍又纷纷抗议,拒收来自发烧宿舍的同学。

  “这次事件折射出一些‘90’后大学生自私、集体观念差等问题。”张老师说。

    “我”字当先的“90”后频现道德失范

  “‘90’后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一些高校教师说,“90”后给大学校园注入自信、灵活、生机等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以往大学生注重团体、协作、互敬互爱,而当今的不少“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我感受,注重自身利益。

  山西大学一位辅导员说,一名2010年入校的学生为申请贫困生名额,谎称父母双亡。因时间紧迫,辅导员未来得及核实就将该生认定为贫困生。不久这名学生请假,称父亲生病住院,老师追问他所谓的“孤儿”身份,他才实话实说。

  “有些同学是非观、价值观淡漠,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里也明显增多。”山西某高校一名学生说,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作弊行为已屡见不鲜;评优、选干和贫困生评选中,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有的甚至让家长出面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在各种社会现象和纷繁复杂的各类传媒信息作用下,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和心理难免出现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倾向,加之“90”后多为自小备受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就可能表现出自私自利、是非模糊等长者们看来道德失范的言行。

  高校德育亟需“大换血”

  就如何为“90”后大学生度身改制德育工作,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应从课程、评价机制、辅导员工作等相关环节着手,给德育工作“大换血”。

  辛志勇说,高校德育工作应因“时”施教,回答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培养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智慧和能力。

  “德育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直面社会焦点和负面事件,给我们指点迷津。”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琛说。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卫裕国认为,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目前德育课教学的评价只是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通过纸面考试体现。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能力、情感、价值、态度,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

  甄德酉认为,学分制下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由教室转到宿舍,宿舍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辅导员要以宿舍为教育管理平台,提高德育质效。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加强,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石,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为每个孩子打造良好的品德基础。

  (记者刘云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