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丰富和完善学位制度。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有力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确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化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级各类学位标准,优化培养定位、学制要求、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生物、信息、经济、教育、法律、社会工作等领域,加大专业学位设置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实践环节,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社会工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要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区域布局,特别要通过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改善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修订《学位条例》、制定《学位法》的进程,创造更加多样化、更加自主发展、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第二,坚持质量第一,深入推进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提高质量是今后十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要推进导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在录取、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并明确相应责任,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为导师的交流与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确定和分配方法,实行更加公平、更加灵活、更有利于综合考察学生素质的选拔办法。创新教育理念,建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养成,更加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避免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形成有利于个性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完善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制度,坚决撤销不合格的学科授权点,形成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和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提升自主创新和区域发展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研究生教育与科技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要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互动,鼓励研究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实践,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培养基地,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加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改变重产出和硬件建设、忽略对人才培养支持的状况。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发挥重大专项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让更多的研究生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得到锻炼成长,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国家区域发展部署,自觉与区域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目标对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培育大学文化和优良学风。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丰厚土壤。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研究生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潜心地研究。大力弘扬脚踏实地、求真求实的学风,引导研究生尊重科学、刻苦求学、严谨治学。大力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对学术不诚信实行“零容忍”。大力开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丰富社会阅历,培育人文情怀,塑造高尚情操,增强服务国家人民的责任意识。大力推行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调动和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第五,推动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准确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对外交流的新途径,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坚持自主培养与联合培养相互促进,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公派留学生和教师出国学习的力度,也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中国攻读学位。
第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占GDP总量4%目标的实现,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更有力的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继续加大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投入。提高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加大政府支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力度,扶持人文、基础学科发展,支持农、林、水、地、矿、油、核等艰苦行业的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完善研究生奖助学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活基本津贴水平,设立资助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各级政府和培养单位都要更加关心研究生教育,为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
(本文系刘延东同志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