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青少年普遍存心理危机 解决需学校家庭社会合力

2011年03月28日 09:2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微卷的黑发,一双大大的、睫毛长长的眼睛,苍白的面色,带一丝得意的浅笑。在我的手上,有少年信手涂鸦的美术作品,有他写过的小说。不说不知道,就是这个看上去面相俊俏的少年,在昨天,已经进行了被父母‘软禁’后的第三次割腕自杀。”

  “死去的女孩叫莲子。正在读高二。检查结果,女孩去世时已怀有身孕。莲子5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后因为分居感情出了问题,离异。孩子判给父亲。离异后的父母继续外出打工,父亲再娶,把她托给奶奶照顾。而奶奶年岁已高,带了两年后,便把孩子交给看起来家境不错的姑母代养。”

  翻开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事件,触目惊心。这使我们有机会以一种更加直观更加全面的方式了解一个久遭忽视的领域——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4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使我痛感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而最弱的恰恰就是心理健康。”青少年问题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那么,为何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如此之重?对策何在呢?

  未成年人不可承受之重

  在该书的另一位作者阮梅看来,当代未成年人最为普遍的三大心理危机是:心灵缺乏快乐感,对学校生活厌倦麻木,对社会环境的恐惧与漠视。

  她认为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

  父母养个孩子不当“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孩子所需要的爱;父母指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功利思想,导致孩子落入非人化教育陷阱;家庭成为了第二课堂,让孩子没有了自由思想的空间;精神支持与物质给予严重失衡,让孩子远离了心灵的快乐。

  学校不是在培养合格的“人”,是在培养智力“高分”——学校一味强调的文化成绩高分,是悬在学生心头的一座大山;围绕成绩“高分”伴随而来的校园冷暴力,使成绩高分的孩子高处不胜寒,成绩低分的孩子自尊缺失,个性和其他能力与特长得不到发挥;过于重视分数导致缺少同龄关怀。

  社会环境没有给“人”的形成以好的品德成长空间——社会环境如不健康网络、恶化的社会治安和成人世界里的无序竞争,导致未成年人对校园外的恐惧和漠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文道说:“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种是支持性保护性的积极力量,如关心、爱护、尊重,另外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如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不当的惩罚与批评等等。当消极的力量来源过多、强度过大并且显著超过积极力量的影响时,就有可能超越我们的耐受力而发生心理问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的话,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正是因为消极的东西太多了,消极的、破坏性的力量太强了,而积极的东西太少了,积极性、保护性的力量太弱了。在21世纪的今天,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正在因各种消极因素的多重叠加而日益严重。”

  解铃还需系铃人

  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危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孙云晓认为,亲子关系危机往往是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之源。亲子关系危机最常见的状况有三:一是12岁之前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亲子依恋的情感,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虎妈”流行,父母给孩子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重压力,或过于简单粗暴的管教;三是父母离异或长期外出不关心孩子,导致孩子难以生存并对生活绝望。

  “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坚强后盾。”李文道说,“家庭可以说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支持性力量,是未成年人应对各种生活压力、挫折与挑战的信心与勇气的最重要来源。父母的存在与支持,往往是未成年人应对心理危机的最后一条防线。许多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就是父母没有防守好最后一条防线。当然,来自父母的支持既包括无条件的爱,也包括严格的管教,爱与管教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样,不可偏废。”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阮梅认为当前学校教育必须树立起两个观念:一是“好的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优秀的心理教师”,二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有很多学校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够。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李文道认为,学校要想方设法减少减缓应试教育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学校还应该把正常的社交休闲娱乐等权利还给未成年人,正常的生活有助于缓解巨大压力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李文道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旧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在逐渐消解,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确定,许多未成年人生活在一种不确定状态,再加之整个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使未成年人本能地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他表示,家庭和学校要鼓励未成年人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其实,未成年人的生活其实也充满了挑战:巨大的学业压力、身心发育的失衡、性成熟所带来的强大驱力……有些压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压力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避免,因此未成年人应该以自强不息的态度,以积极正面的心态直面社会现实。”

  孙云晓表示,青少年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自然也是有规律的,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危机需要有根本的对策。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他说:“今天孩子成长的优良条件似乎前所未有,而实际上,由于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的严重误导,他们是特别缺乏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一代,尤其是缺乏抗挫折训练。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而缺乏抗挫折训练,孩子依然可能出现心理危机。”他建议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要学会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甚至惩戒,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鼓励孩子更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最重要的保护是自我保护,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人以内在的巨大力量。”孙云晓说。

  链接1 据《参考消息》3月1日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近20年来,家庭破裂和父母失业率上升是青少年精神问题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抑郁。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的一项调查也发现,8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心理健康的,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比例为:小学生16.4%、初中生14.2%、高中生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不超过5%。

  链接2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体可以包括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

  链接3 为了写作《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这本书,女作家阮梅以7年时间深入多所中小学校、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精神病院、脑科医院的调查经历,从数百名中小学生患者自健康走向不健康的苦痛心理历程中抽取出一批最具典型的鲜活个案。(记者 王庆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