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4月1日,顾女士到浦东国际机场接从日本留学放假返沪的儿子,两人见面不久,顾女士被连刺9刀,倒在血泊中,险些丧命。刺伤她的,正是她的亲生儿子。
“目前伤者病情稳定,但是情绪相当低落……”昨天,记者从顾女士所在的医院得知最新情况。伤害她的儿子汪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这是刺痛大众视线的9刀,这也是一个十分极端的个例。案件仍在调查之中,但从这场悲剧里,旁观者无论是身为父母的还是身为子女的,许多人从愕然到开始反思与追索……
【反思篇】“刺母”悲剧缘何发生
是因为“啃老”不成吗?
据媒体报道,这位赴日留学生汪某的每年开销约为30万元至40万元,基本由父母承担。对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但母亲矢口否认曾与儿子因寄钱的问题发生争执。
【思考】
20多岁的成年人,还不断向父母要钱,正常吗?“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在生活上不希望孩子吃苦,总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我想这位留学生母亲同样如此。”章先生说。章先生的女儿,和汪某同龄,即将赴美攻读硕士,学费不菲,章先生总是安慰女儿“不用担心钱的事”。
在章先生看来,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并没有错,尤其是面对应试,学生的精力往往只够埋头苦读,家长也不会要求孩子去干家务、实习,更别提打工挣钱。但章先生也担心,一些孩子将向父母要钱视为 “理所当然”,20多岁还不懂得责任,甚至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会发生“刺母”这种极端事件。
“在物质上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是一种溺爱,会害了孩子。”章先生反思道。
虽然家长有责任督促子女早日独立,但要做到不“啃老”,恐怕也需要子女们主动。“其实父母要是不出这笔费用,我可能会选择先工作两年,攒点钱再出国深造。”小章说,她曾赴法国交换学习过半年,深深懂得独立的重要——“光是依赖父母,回国怎么找得到工作,找到也很难真正走得长远”。在保障学习的前提下,她会尽可能地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
是因为留学而疏远吗?
据报道,儿子赴日5年,母亲几乎每天都会和儿子视频聊天,但从大二开始,她感觉到儿子学习压力不小,人也越来越孤僻了。放假回到上海,也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上网。
【思考】
不少留学生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远在千里之外,与父母沟通日益减少。“每次过问他的生活或学习,没说几句话,儿子就嚷嚷着‘烦死了’,再说两句就冲着我吼。”方女士说,自己隔三岔五要给远在悉尼留学的儿子小陈打电话,但嘘寒问暖,换来的只是儿子的不耐烦,难得约好时间网上视频聊天,往往没说几句儿子就下线了。方女士只好辗转找到儿子幼年的朋友,转达她的关心。“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方女士说,她似乎有些理解被刺母亲的心情。
其实,许多亲子关系的交流不畅,不仅是留学造成的,而且往往来自多年积累。“大概从十七八岁开始,我就懒得和父母说话。”小陈说,沟通困难的背后,是两代人不同的思维和处事方式,“50后”的父母与“80后”的子女,价值观形成于中国社会急速变革前后的两个年代,想法不同难免。方女士最关心的是儿子能不能拿到文凭。小陈却说:“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我,认为只有‘洋文凭’才是好的,从不问我喜不喜欢学。”
开始只是小小的沟通不畅,积累到最后,却可能发展成难以解决的大矛盾——相信“刺母”案,为许多家庭敲响了警钟。
因为天性冷漠吗?
据报道,把母亲连捅9刀后,汪某被赶来的民警抓获。当被问及自己为何会对亲生母亲如此狠心时,25岁的汪某沉默了许久,低着头只说了一句:“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思考】
“现在的孩子,有时候真冷漠、自私,对他好是白好。”听说“刺母”惨案,马女士虽觉震惊,亦有感触。她的儿子上大二了,小时候母子无话不说,现在话越来越少。更让马女士伤心的是,一次她生病在家,儿子不闻不问在外玩得痛快,回家之后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直接进房间把门一关。
对此,“85后”小军认为,孩子的冷漠一方面是对父母权威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他也反思道:“因为心里总觉得父母是无条件疼爱我们的,所以,伤害他们的时候就没有了顾忌。”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刘明波反对仅仅从个例就得出“自私”等标签,来形容现在的青少年。但他也认为,这个案例足以提醒父母:溺爱换不来爱的回报,反而可能是伤害。刘明波说,现在独生子女的早年经历中,没有了与兄弟姐妹相互照顾、忍让的经验,如果教育太过功利,过度关注分数,缺乏情感与人格的养成,“他们怎么会知道如何去爱人呢?”刘明波也认为,不能把责任100%怪在父母身上,“孩子在青春期就开始具备自我教育与反思的能力,人的发展并不是宿命的,可以自我寻求资源去纠正自己人性上的缺失。身为成年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追索篇】如何避免类似悲剧
人格培养:孩子终要“丢掉拐棍”
“85后”上海姑娘小钱,昨晚与妈妈就“刺母”案讨论了一晚上,得出结论: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避免此类悲剧的关键。
小钱的妈妈说,独生子女都是很宝贝的,但要孩子真正有出息,必须懂得“放手”,“我们周围的一些父母,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很少给孩子独立办事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的能力就弱化了。”
小钱则坦言,年轻一代“啃老”应该分成两类看:一类是由于社会压力,如房价高、工作难找等原因,暂时性地依靠父母支援;另一类则是形成了依赖父母的惯性,不愿意自食其力了。在小钱眼里,后一类人,就是典型的人格没有独立。
“要想让父母支持自己,除了独立,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向他们理性展示事情利弊。”小钱以自身为例,“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外企做行政,现在的工作是在银行做培训师。我知道父母比较看重工作的稳定,跳槽时就跟他们说,前一个工作福利好,但缺乏成长的空间,后一个工作更符合我的兴趣,锻炼我的能力,能力强了才不怕压力,达到长久稳定。父母觉得有道理,也就答应了。如果我片面强调一件事情的好处,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的选择是孩子气,得不到支持,从而沟通失败。”
对此,教育专家表示,“刺母”悲剧的发生,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平时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全都及时满足”,导致孩子没有在情绪情感上建立一种“延迟满足感”,从而缺乏意志力,遇到得不到的东西,不能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而迁怒于包括父母在内的他人,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同时,一些家长平时忙于工作赚钱,形成了用物质满足来替代精神满足的教养模式,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十分不利。“刺母”悲剧是极端案例,但“啃老不养老”等问题的出现,十分需要引起注意。
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早点放手,孩子能做的就让他做,让孩子生活简单点,不要将单一的成功模式强加于孩子。有的家长很愿意做孩子的一根“拐棍”,他们认为,我什么都替孩子干了就是爱孩子,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其实错了!家长当拐棍的根本目的,是帮孩子尽快“丢掉拐棍”,学会独立,而不是永远当孩子的“拐棍”。作为年轻的一代,在成年了之后,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没有资格再拄着“拐棍”,就算父母愿意,“啃老”也很可耻。独立的人格,是要在生活和打拼中经历风雨,才能成熟的。
感恩教育:不能单呼吁“孝道”
汪某向母亲刺出的刀,深深刺痛了一向视“百善孝为先”的国人心。有网友建议:要在青少年中重建“孝道”。
“这样的事,至少我是难以想象的。”1989年出生的上海人小朱,觉得“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爸爸妈妈生了我养了我,我爱他们,等以后找到工作,孝敬父母是应当的。”但实际生活中,刚刚大专毕业的小朱,工作至今还没着落,心安理得在家做“啃老族”,他和父母一直话不多,偶尔也会冷战。
小朱的母亲胡阿姨觉得,孩子有份“孝心”就好,至于要儿子怎么对自己好,并不强求,“我们以后退休了有退休金,不用他多操心,他只要顾好自己就行。”关于对孩子的“孝道”教育,胡阿姨坦言,自己没特别教育过,“这也不是你说让他对你好,他就会做的。我们怎么对他,现在的孩子这么聪明,都会看在眼里的。”
这可能是当下大多数家庭的状态,难怪有网友直言:“这两年流行的‘感恩教育’,表明的不就是诸多孩子无感恩之心吗?”对于这一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也表示认同,并表示:“现在有些学校开设的感恩教育课,实际效果也并不大。”虽然“刺母”案是个案,但从中折射出的传统道德教育缺失,在他接触的一些孩子中,确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吴增强认为,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同于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方法在于间接感染,“对于孩子感恩、‘孝道’的培养,首先在于教师、家长,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比如,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都会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次,父母与孩子每隔一段时间,都需要进行成长对话,共同探讨成长中的问题。”
需要重视的是,“传统‘孝道’讲究的是服从,这在追求个性自由、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早已行不通。”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要求孩子完全服从父母,这样的“孝道”,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满与反叛。对此,吴增强说:“这也决定了我们现在不能单单呼吁‘孝道’的回归,只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并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入脑,真正入心。”(记者 梁建刚 周楠 孔令君 尤莼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