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哥大演讲:教育改革已成共识

2011年04月14日 23: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哥大演讲:教育改革已成共识
     当地时间4月13日晚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一次演讲中坦言,“可能对中国社会来讲,经济改革30年后,大家最有共识的,就是教育要改革。”在当晚首期哥大百家讲坛上,朱清时回顾了自己怎样在退休后又出山担任校长的经历,并对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道出自己的看法。中新网发 孙宇挺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纽约4月14日电 题:南方科大校长哥大演讲:教育改革已成共识

  记者 孙宇挺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13日晚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一次演讲中坦言,“可能对中国社会来讲,经济改革30年后,大家最有共识的,就是教育要改革。”

  朱清时称,“教育是比经济更深层次的东西,教育在中国社会大家都有很多意见,如果教育改革好了,中国能出大批优秀人才,中华民族就真正焕发青春,在世界上的地位将更加提高。”

  在当晚首期哥大百家讲坛上,朱清时回顾了自己怎样在退休后又出山担任校长的经历,并对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道出自己的看法。

  朱清时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的认识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年担任中科大校长伊始,他觉得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上不去,主要问题在于教材大纲落后,教师讲授方法落后。于是他上任初就带着副校长们在美国各个高校转悠了一圈,把各个学校的教材搜罗回去,然后开始推广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但是这件事情做了两年后发现推行不下去了,他发现教师们关心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发论文、提职称、得成果奖等,“他们需要的东西都是与怎么样搞好课堂教学无关的,不是教材新不新、课讲的好不好这些问题,所以他们对讲课没有积极性。”朱清时对此感到无奈。

  于是,朱清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不去第二层次的原因是人的原因。本土人才不理想,他就开始引进海外人才,但是他发现这些人回到中国,也开始慢慢融入国内的环境,他们也开始热衷于发论文、得成果奖这类的事情了。朱清时此时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目前中国高校所陷的体制和环境,逼得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不得不根据体制和环境的要求去追求论文数、职称、成果奖这类东西。

  朱清时将中国高等教育的这些问题归结为行政化的问题,“中国的高校都是行政权力在主导”,所以他要“去行政化”。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好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朱清时称,深圳在2007年两会期间,就将“一步到位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内。

  “深圳本来就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在经历经济改革30年之后,他们正在考虑后30年该做什么事。”朱清时说,“深圳的改革精神正是让深圳市的领导同意南方科技大学不设行政级别,不搞行政化的那套东西,按照现代大学制度来管理,在大学不设官阶,真正去行政化。”

  就是为了这个,尽管已经年逾花甲,朱清时认为值得为中国的大学再奋斗一次。

  事实上,自南方科技大学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媒体的关注,各方对这个教育新生事物充满期待,这也让朱清时感到压力很大。

  其实不仅中国媒体关心,著名的《科学》杂志在本月8日也发表了《中国:大胆的高教实验推开大门》的文章,文章说,30年前,中国作出重大决定,在深圳进行市场经济实验,文章引用朱清时的话说,“我们现在需要对教育系统进行同样的实验”。这已经是这本科学期刊第二次报道朱清时和这所大学的事情了。

  这次来美国,朱清时还肩负了海外揽才的重任,他表示,南方科大将试行以年轻人才为主的新型人才引进模式:“首先我们将在全球遴选一批伯乐型人才担任部和所(室)负责人,然后再他们主持下全球招聘富于潜力的年轻人才,创造条件加以培养,并建立有效的淘汰晋升机制,以便从中成长出一批世界知名、亚洲一流的教授成为南方科大的骨干。

  由于目前还未获得教育部承认的学位授予资格,所以南方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独树一帜也被许多人看作是一场大冒险。

  所以,朱清时在演讲中多次强调,“我们需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参与到这份事业中来。”

  在来哥伦比亚大学之前,朱清时已经去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此行美国,他带了一份招聘启事,招聘人才包括负责学院事务的副校长、工学院和理学院的院长、各学科的带头教授,以及50个客座教授、100个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100个博士后研究员。

  据负责接洽的哥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范若愚介绍,深圳市的组织人事官员此次也随同前往。当晚讲座结束后,一些学生围着朱清时就招聘事宜进行进一步咨询,表示了对于南方科大的兴趣。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