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厦门2万多中小学生集体开博 网络志愿者不断扩容

2011年04月22日 13:4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一名学生尝试网上开博提高阅读写作水平,到厦门市2万多名中小学生集体开博,互相交流读书学习心得,厦门“文明小博客”蔚然成风。更有趣的是,厦门许多作家、教授、中小学老师也和小博客们一道写作讨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孩子们网上阅读交流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厦门在推行“文明小博客”期间也一直饱受争议,当网上阅读成为学生们的一个重要渠道时,如何正确引导又将是一个课题。

  写博客提高写作水平 推行却受争议

  学生写作都是要靠阅读大量书籍为基础的,而传统书目的阅读因为没有互动而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厦门市嘉滨小学负责德育工作的少先队总辅导员郑雅芬告诉记者,第一个在海峡博客上写博文学生邱思豪就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注册的。

  “在这里,我和他比赛写博,这无形中激励了他读书的兴趣。”郑雅芬说,“从2008年4月他刚注册时只能写两三句话到现在已经能写几百字甚至上千字,2009年邱思豪获得了‘海峡冰心杯’作文福建赛区二等奖。从此,我开始鼓励其他学生也开博写文章,互相交流学习,促进学生们阅读文章。”

  该做法于2009年在嘉滨小学尝试推行时就受到了来自家长们的质疑。嘉滨小学校长汪杉民告诉记者,一些反对的声音主要是认为在网络环境还难以完全净化的情况下,未成年人上网弊大于利。一位家长说:“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尽可能让他们迟一天接触网络,而学校却主动让他们上网,这让我们很担心。”

  汪杉民说,通过多次的调查问卷,学校利用视频和现场解说,向家长讲解了网络和博客的知识,经过不断努力,家长对学生开博的支持率从原来的45%上升到现在的92%左右。如今,该校80%以上的学生、100%的老师都在网上开博。

  2万多名学生集体开博 社会志愿者帮助净化网络环境

  2010年5月,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嘉滨小学“文明小博客”做法。目前厦门114所学校2万多名学生集体开博倡导文明上网。

  随着小博客的大量增加,一些问题逐渐显露。比如,如何防止低俗内容对孩子造成污染?如何避免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如何预防小博友仿效一些博客里常见的“骂博”行为……

  与此同时,“文明小博客”所在的厦门网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富有童趣的文章引来了许多社会志愿者留言发帖,这里也逐渐聚集了厦门市许多作家、教授、心理咨询师以及中小学老师。厦门网总编辑林兴华介绍,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担任“小博客”志愿辅导员,帮助净化网络环境。

  于是,厦门因势利导,通过社会志愿者的纷纷加入,各方力量加入共同净化网络环境,以破解网络阅读新难题。2010年5月,厦门市委文明办在全市招募文明小博客志愿者,有500多人主动报名。

  如今,文明小博客的志愿者已经从博友扩大到团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家长和大学生。“学生们需要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希望通过博客和学生沟通互动,来贡献我一份小小的力量。”第一批文明小博客志愿者苏文木告诉记者。

  网上阅读写作利弊共存 各方仍需共同净化网络

  厦门市副市长黄菱说:“过去我们都是用笔来交流,写一些文章发表在少先队报等上面,如今在网络时代,学生们选择用博客来交流,厦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了学生们一个很好的沟通地方。”

  “在无法改变网络不断融入和影响生活这一发展趋势下,就应该主动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厦门市委文明办主任刘绍清说,“让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网络领略到的就是网络的精彩而不是网络的垃圾。”

  “引导学生集体进入互联网开博,意义和风险并存。”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汤黎虹说,在网络还没有充分净化的背景下,厦门设专门平台鼓励中小学生开博,并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引导学生们文明上网的做法成为学校正确运用网络媒体的一个好做法。

  汤黎虹说,网络可以是让未成年人获得快乐和成功的有益净土,一味隔离孩子们与网络的接触是不利的,主要是看学校、家长、社会如何共同配合,只有各方力量一道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