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小学生忙着赶场“奥赛” 感慨名校敲门砖太沉重

2011年04月26日 08:0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月,对武汉的许多小学生来说已进入了数学奥赛的“酷暑”。4月10日,武汉市约有3000名小学生参加了两项数学竞赛,不少孩子赶考两场。据了解,3月6日至4月16日,每个周末或假期都有数学奥赛,考试主办方高度默契:各个年级考试时间绝不冲突。

  实际上,武汉市教育部门去年就已发出通知:各种奥赛成绩不得与“小升初”挂钩,教育部也不认可那些民间竞赛获奖证书。一些知名公办学校参与开办的民办初中,有一半自主招生的名额,也不得与奥赛成绩挂钩。但禁令之下,武汉小学生数学奥赛却越来越热。

  “你不参加,别人参加,同学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家住武汉光谷广场附近的刘女士的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为了给孩子选一所好点的培训班,伤透了脑筋。两年来,儿子已换了好多家培训学校,“有的是大班上课,一个班100多人,效果得不到保证,有的培训机构老师不够负责任。”儿子现在所上的培训班虽然距家较远,但属于小班授课,限额20人,刘女士颇为满意。4月以来,刘女士的孩子先后参加了3场奥数竞赛。有一天是上下午各有一场,一场考完连忙准备下一场,她说:“多参加一场,获奖几率就会增大一分。”

  奥赛培训几乎占满了一些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培训班上课,还要完成奥赛训练的作业,孩子玩的时间很少。”刘女士说,“这样是值得的,你不参加,别人参加,同学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她甚至觉得四年级才让孩子参加培训有些迟了,“要是更早参加培训,成绩可能会更好。”

  对于奥赛培训,许多孩子,包括家长都很无奈。17日下午,吴女士带着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来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武昌服务中心。女儿以前上过艺术培训班,没上过奥赛班。现在上五年级了,选择哪所初中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当天正赶上小学五年级尖子班在上课,吴女士的女儿试听了一堂。下课后小姑娘显得闷闷不乐:“老师讲的内容,有些没听懂,有些没学过。”吴女士安慰女儿,打算参加难度稍低一点的培训,再试听一次。“不管怎样,奥赛班还是要报一个的。”

  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小学一年级即可参加培训,奥赛分12个“段位”,每个层次有联系,又互相独立。每次课收费80元到120元不等,每期收费近2000元。有家长称,为了孩子参加培训和考试,小学几年下来已经花费了两万多元,“这还不算路费、生活费,还有家长为此耽误的时间。”

  “小伢们太累了,不参加又没办法,还不是想上个好学校”

  为减轻学生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武汉市曾对各类奥赛进行过清理,今年1月,武汉市唯一一个公办性的小学数学竞赛项目——“走进数学王国”电视邀请赛从官方竞赛目录中删除,武汉市教育部门规定:严禁把社会性学科竞赛与“小升初”挂钩。

  实际上,民间举办的奥赛却越来越热。据了解,目前武汉举办的10场小学数学竞赛全部是民间赛事。有的学生参加了多项赛事,最多的要考20多场。

  教育部门禁令高悬,各类奥赛依旧火爆,背后则是公开的秘密:小学生奥赛获奖成绩已成为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武汉一家培训机构的一份招生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升初”的竞争愈演愈烈,数学奥赛成绩必定成为“小升初”的重要砝码……

  武汉某中学一位负责人坦言:“小升初”统一选拔考试早就取消了,可谁都明白,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招到优秀学生呢?一些热门的初中明里暗里举行各种测试来“掐尖”,其中不少学校干脆委托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各种竞赛来选拔学生,数学奥赛是其中最常见的。

  一些公办名校参与开办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招生,名额占招生计划的一半。有家长反映,早在今年3月,这些学校就开始四处网罗优质生源,看中的就是各类奥赛。在汉口一所名初中,前去咨询和报名的家长大多提着一个小包,装着孩子获得的各类竞赛证书。在填写报名表时,“好心”的老师还提醒家长:竞赛获奖项目一定要填上,这个很关键!

  据了解,武汉不同的名校看中的赛事也不同,为了让孩子多一条进入名校的通道,不少家长为孩子报了多项竞赛。家住晒湖的一位家长哭诉:小伢们太累了,我们也清楚他不想参加奥赛,不参加又没办法,还不是想上一个好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武汉市每年小学毕业生约有7万人,将近一半学生参与过各类数学竞赛。

  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奥赛培训属于市场行为,也不能强制性取缔,我们只能正面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许多苦不堪言的家长一致呼吁:我们真不想让孩子参加奥赛,一定要切断奥赛成绩与“小升初”的关系链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