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娶妻,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他不富裕,从当“孩子王”中收获快乐。在孝感海拔最高的重点扶贫村——
“五一”前,记者从孝昌县小河乡驱车,沿“松(松林岗)姚(姚集)线”前行,在拐过51道弯后,到达海拔736.7米的笔架村,途中多有深崖。村小学现有8名学生,分属3个年级。残疾教师刘新涛在这里已坚守24年。
一封乡书,好裁缝弃高薪回村教书
今年49岁的刘新涛在拿起教鞭之前是个裁缝。要不是当了“孩子王”,他说不定在制衣方面已有成就。
1980年高中毕业,因为家里穷,加上幼时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不便,刘新涛辍学回家,学会了踩缝纫机,做得一手好衣服。
1987年2月,刘新涛远赴海南打工。那时,老家一般工资约20元,而他凭着一手制衣的手艺,每月能赚近1000元。
三四个月后,他收到了村支书刘新高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村小学一个代课老师要走,剩下的3个老师人手不够,孩子们眼看就没人带。刘新涛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希望他能回来顶一阵。“山里的孩子不读书,就难有出路。再者,我家穷,自小没少受乡亲们照顾,父母身体也不好,作为长子,不能只顾赚钱,还是要顾家。”刘新涛决定回家教书。那时,教师的工资是每月16.5元。
深陷洪流,他用力把学生推上了岸
烦恼和悔意很快就来了。校舍是村里的破祠堂改造而来,破败不堪;单调的生活如同一杯白开水;外面的精彩世界,也让他有点心猿意马……教了一年多的书后,他不想干了。“咱村穷得叮当响,你希望下辈人也继续土里刨食?你不想让村里的娃子也过上城里人的好生活?”同事兼好友刘向东昼夜劝说。学生及家长获悉后也上门苦求,一番思想反复斗争后,刘新涛决定不走了。
学校门前有条小河,孩子们上下学都要经过简陋的石桥。1996年初夏的一天上午,突然天降暴雨,随后山洪暴发,河水漫过了石桥。放学后,刘新涛带着孩子们回家。因10岁的刘杰最瘦小,刘新涛一手拄拐一手抱着他过河。快到对岸时,脚下突然一滑,两人向水中跌去。危急关头,刘新涛用尽全身力气将刘杰推到岸边,他却被顺流冲至下游。所幸,他在20多米外的一处浅滩搁浅后,挣扎着爬上岸,但脸上、身上被石头擦得鲜血直流。“学生们簇拥着送我回了家,还要给我做饭……”回想这些可爱的孩子,刘新涛忍不住动容,他用手擦了下眼角。
一直未娶,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笔架村地处孝昌、黄陂、大悟三地交界处,海拔736.7米,现有248人,是孝感海拔最高的重点扶贫村,有“孝昌的西伯利亚”之称。5年前,修通了通村公路后,村子与外界的联系才多起来。
山里穷,孩子们的衣服大都一穿多年。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们由爷爷奶奶照顾。每当他们的衣裤破了后,刘新涛的裁缝手艺又派上了用场。他托人从集镇上带回针线,用自家的缝纫机免费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谁家大人出远门,学生吃住就在他家。
这些年来,他接济了几十个家境不好的孩子。一台电视机、一张旧餐桌、一个老式柜子和一台缝纫机则是他全部的家当。“年轻时也谈过几个对象,要么人家嫌我家里穷,要么是要我跟着一起外出打工……”刘新涛一直没有结婚。“现在不再想这事儿了,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有在外工作的学生回家,总要到我家坐坐,像对待父母一样亲,我知足了。”
无怨无悔,他乐当一辈子“孩子王”
山里的野花开了又败,败了又开。刘新涛在笔架小学低矮的课桌前拄拐上课已有24个春秋,虽然只有49岁,但已是两鬓飞霜。大多时间他既是老师,又是自个儿管自个儿的“光杆校长”,送走了一拨拨孩子,又迎来一拨拨新面孔。“这么多年来,村里没有一个适龄孩子辍学,相继有20名孩子考上了大学,这个比率在方圆十里是最高的。”现任村支部书记刘柏成对此感到很骄傲。
笔架村也牵挂着众多热心人。2000年后,孝感市、孝昌县的几个单位将笔架村作为对口支援村。接着,水泥路进村了,电视能收到节目了,日子也逐渐好过了。2004年,县里还拨专款新建了校舍。如今的笔架村,换了容颜。
今年3月7日,孝昌县委书记高楚元在笔架村检查工作,了解到刘新涛的事迹后感动不已,要求相关部门解决老师的困难,还给他们每月增加了300元的生活补助。“大家都很关心我,我也没什么后顾之忧,我会继续在这里快快乐乐地当我的‘孩子王’”。声音不高,但刘新涛的话掷地有声。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进良 通讯员项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