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合格救护员不足总人口一成 专家建议急救进课堂

2011年05月05日 14:10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合格救护员不足总人口一成专家建议急救进课堂
    昨天,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为市民群众讲解急救知识,指导实地练习。图为交警在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吴懂科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日前,一段“留学生刺母”视频让国人颇为尴尬。一名网友将留日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在上海浦东机场用刀将母亲刺伤的现场视频传到网上。在视频中,一名外籍男子第一个上前施救。拍客对自己也未上前施救的行为表示无奈,“我也想帮忙,但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据统计,截至去年我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不足全国人口的1%。专家呼吁,将急救知识列入中小学常规教育课程,同时依附健康教育机构、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在社区中广泛普及急救知识。

  这一刻,你就是救星

  “事故现场第一发现者是否具备急救知识和能力,对伤者能否生还至关重要。”杭州急救中心省人民医院急救点负责人陈略医师说。

  前几天,城北某工地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伤事故。伤者的工友拨打了120,急救医师通过电话向他询问。

  “伤者是从约5米高处坠落,双下肢先着地后臀部坐地,着落地为水泥地面,作业中戴有头盔。摔落后伤者意识清楚的,但他说右小腿、臀部、腰部疼痛。我们观察,受伤的人全身没有明显出血。”工友回答。

  初步了解伤情后,医师电话指导这名工友,“如现场无安全隐患,暂时不要搬动伤者,观察伤者神志、呼吸、脉搏等情况。如有情况发生变化,随时保持联络”。

  6分钟后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医师考虑存在骨盆、腰椎、腿部等骨折,经过右下肢夹板外固定,脊柱板固定等现场处理后,将伤者转送医院。X线检查发现伤者的右胫腓骨骨折、腰3、腰4椎体压缩性骨折、坐骨骨折。

  “这是急救医生与报警工友一次良好配合。”陈略说,“这位工友懂点急救知识,能比较准确地描述伤者的伤情,并按医生的指示去做一些事情。当时现场人员若随意搬动伤者,可能会造成继发性损伤,如骨折断端损伤神经血管,腰椎骨折碎片损伤脊髓等造成不可逆损伤,给伤者的后续治疗带来困难,更主要的是将会给伤者或多或少留下不同程度的伤残。”

  遗憾的事例很多。陈略介绍,有一位60多岁的大伯突然心脏骤停,当时家中有子女等多人在场,但都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几分钟后才想起拨打120。因为他们都不懂急救知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宝贵的抢救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等急救医师到达现场,时间已过去10多分钟,回天乏力。

  合格救护员不足总人口的1%

  省急救指挥中心年报显示,去年共出车37.3万余次,同比增加6.54%,危重病人约11.6万人次。疾病类型排前三位的是:意外伤害46.69%、脑血管疾病9.18%、心血管疾病6.16%,这三类疾病占危重病人六成多。

  医生介绍,像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钟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医学界将心脏初停后的10分钟称为“白金10分钟”,如果其间因心脏病、溺水、触电等猝死患者得不到紧急抢救,生命复苏的机会就非常渺茫。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已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不少国家还明文规定,谋求某些职位时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公众普遍缺乏急救能力。截至2010年,我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不足全国人口的1%。

  “这就不奇怪了,为何在上海浦东机场围观了一圈中国人,而上前施救的却是一名外国人。”有专家感慨地说。

  省急救指挥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再元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经过急救培训、具有一定急救能力的市民群众是院前急救的组成部分。因为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基本上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不是专业的急救人员,而是普通群众。群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如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率和掌握程度至关重要。实施现场救治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掌握专业技能。 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专业急救医务人员急救水平,同时希望多部门合作,有计划地培训市民群众,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及能力。

  有关专家还建议,政府应该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将急救知识列入中小学常规教育课程,同时依附健康教育机构、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在社区中广泛普及急救知识,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能力,让猝死者、危重病人在急救车到来前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记者 余敏 通讯员 宋黎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