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北京2011年小升初政策正式发布,各区县的政策与往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尽管今年北京小升初仍然实施免试和就近入学政策,但由于各区县的小升初“推优”比例不同,令居住在不同区县的小学生家长心中百般纠结:自己的孩子能否“推优”上?能否到自己理想的中学就读?小升初“推优”到底有什么魔法,令家长和学生备受关注?
各区“推优”比例各不相同
家住海淀区的李女士这几天茶饭不香,为女儿小升初的事忧虑。按理说,她该高兴,因为她的女儿成了“推优生”。然而“推优生”也要电脑派位,她担心的是女儿是否能派上自己满意的中学。
记者了解到,北京今年小升初政策,虽然严禁各种形式的考试、测试和面试选拔学生,严禁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但“推优”政策继续推行,各区县小升初的“推优”比例也相继出台,如海淀区推优比例为13%,东城区为20%,石景山区为10%,西城区最高,30%的小学生能获得推优名额。据了解,“推优”比例主要由各区县小学毕业生人数和优质中学招生计划数决定。
西城区是由原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而成,原西城区是北京最先实行小升初电脑派位的,而宣武区是北京率先取消了小升初电脑派位。经过大半年的研究,西城区将学区分为南片、北片,小升初入学方式统一成“计算机派位”与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据了解,西城区今年小升初学生共有近8000人,其中,北片约有6000人,南片约有2000人,共有2400名左右的小学毕业生获得了“推优生”资格。由于采取了统一政策,今年西城区的特长生和“推优生”,都可享受“跨区选校”的待遇。学生既可以报北片学校,也可以报南片学校。但每个“推优生”最多可以填报5个志愿,艺术、科技、体育特长生可以填报两个志愿。“推优生”和特长生被录取后,不再参加其他招生方式入学及划片派位。
“推优”加剧了小升初竞争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小升初大概有6种方式,即“推优、派位、文体科技特长生、择校、共建生和上民办学校”等。那么,为什么“推优”成了众多家长挥之不去的情结呢?
按说,“推优”有各种标准摆在那儿:如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业成绩等,符合这些条件的学生被学校选出,向重点中学推荐。“推优”成了北京市小学生升入理想中学的途径之一,先是在东城、西城、海淀、丰台四区进行试点,目前已普及到了石景山、朝阳等区县,今年“推优”政策首次向非京籍学生开放。
2008年北京小升初“推优”政策的出台,在众多家长中激起层层涟漪。由于“推优”不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上“推优”名额有限,“推优”政策的出台反而加剧了小升初的竞争。
家住海淀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在某小学就读,现读5年级,成绩在班里排名前三,期终班里评三好学生,尽管她孩子票数很多,但依然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她找到老师问其原因,老师告诉她,孩子不遵守纪律,在班里没有威信。她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评上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请客送礼已不鲜见。
不少家长诉苦,小升初“推优”政策表面看来公平公正,实际上杂乱无章。一名小学生要想获得“推优”资格,首先要通过得奖、考证、竞选班干部等方式来证明自己优秀。即使获得推优资格,还必须经过评分、志愿填报和服从分配等激烈竞争的方式才有机会步入比较理想的学校。
小升初“推优”家长孩子都累
从今年起,北京小升初“推优”政策已经推广到非京籍借读生身上。有家长质疑,小升初“推优”的初衷是好的,但会收到好的效果吗?
小升初名义上严禁考试,严禁将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依据,然而实际上有些中学依然或明或暗地在进行考试,只是考试的形式变成了“展示才能”、“参加活动”。许多家长不得不带上孩子,到这些学校让孩子“展示才能”、“参加活动”。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就是变相的考试。
户籍在东城区的王女士为了能让孩子入选“推优生”,上一个理想的中学,作为工薪阶层的她,咬牙为孩子报了奥数班和英语班。3年来,报班的费用超过5万元,而她竟然舍不得为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她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在学校“推优”中胜出,不惜血本为孩子报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孩子没有星期天,家长也没有星期天。
北京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考试,本来是好事,然而严禁考试之外又附加的各种升学优惠政策,令学生、家长的负担更重了。(记者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