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的河北张家口,阳光明媚,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楼血液科11病房里,白血病患者李瑞芳眼含泪水,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两次捐献骨髓的“爱心大使”杨子威,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沉默了近半分钟,两人几乎同时说出:“终于见到你了!”
这一次,杨子威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的学生代表,从武汉连续坐了20个小时的车来到河北张家口,代表“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为李瑞芳送来服务队在武汉募集的8万多元善款。
“90后”大学生两次捐骨髓
杨子威已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并将捐髓所得慰问金1万元全部用于救助四川师大女研究生李瑞芳。
杨子威从小就热心公益事业,16岁拿到身份证那天,他就兴冲冲地跑到义务献血点准备献血,却被告知未满18岁不能献血。虽然未能如愿,但那颗博爱与奉献的种子却深深埋在他的心底,慢慢地生根发芽。
2008年初春,即将迎来18岁生日的杨子威,提前十几天就开始了实现献血理想的倒计时。生日那天一早,他就走进献血车,看到血袋慢慢地涨满,填写完中华骨髓库报名志愿书和登记表,杨子威露出喜悦的笑容。
2009年年底,杨子威收到一封邮件称,他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名患白血病的女学生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在查证核实之后,杨子威眼前一亮,他为有机会救助他人兴奋不已。说服了父母之后,杨子威坚定地走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手术台。“要躺5个小时一动也不能动,针打得全身酸痛,但一想到我能给病人以生的希望,又兴奋不已。”杨子威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一年之后,接到那位女生病情复发、需要再次移植骨髓的消息,杨子威的心真的有点乱了。得知需要儿子再次捐献骨髓时,妈妈流下眼泪。父母的担心,杨子威理解,但是他想到,如果拒绝,那么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一个16岁的花样生命,将就此暗淡。2011年3月,杨子威在父母的陪同下又一次走上捐髓手术台。就这样,他成为湖北省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也是全国少有的两次捐献骨髓者之一。
“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可这位好心哥哥给了我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白血病女学生的来信,让杨子威深受感动,他说:“没什么比奉献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份感动我将珍藏一生,它会指引着我继续奉献。”
杨子威的事迹传开后,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天涯论坛“我的大学”版网友称他为“心灵最美的‘90后’大学生”,并发表评论:“谁说‘90后’是‘自私、颓废、垮掉的一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就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实的‘90后’大学生,什么是具有爱心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90后’一代,什么是我们‘90后’的真善美,他就是杨子威。”
2000名学子的爱心接力
“我们很多人都是非常愿意做好事的,有时候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杨子威决定把身边愿意奉献的同学凝聚起来,让行善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行善的第一步,杨子威选择了他亲身体验过的献血捐髓。他的想法得到了学院党委书记余毅的全力支持。在学校的协助下,今年5月4日,武汉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献血捐髓爱心组织成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人数迅速达到2000多人。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暨母亲节,“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他们第一场“爱心大接力”公益活动。
上午9点半,湖北省军区武汉血站流动采血车开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虽然是星期天,仍有1000多名“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在国旗台下排成了几条长龙等待献血。到中午12点半,102只血袋消耗殆尽,等待抽血的队伍仍然庞大。(下转第六版)
■短评
感人的举动 闪光的精神
这是由“90后”大学生演绎的感人故事。在杨子威义务献血、捐髓、捐款“爱心三部曲”的感召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00多名学子组成“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心接力”公益活动。不仅如此,该校1万多名青年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献爱心活动从杨子威扩大到“90后”大学生群体,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蕴含着闪光精神。“90后”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担当责任、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杨子威现象”表明,“90后”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群体。
“杨子威现象”的出现是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果。“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特殊的成长经历,面对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要找到人生发展的正确路径,必须有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