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二大高考生源省山东,民办高校招生人员夏涛从年初就开始担心起今年的招生问题,比以往提早了近半年。今年能招多少学生、怎样留住这些学生等现实问题,越来越让他感到焦虑。
“现在招生如同抢资源,从名气上讲,民办院校的吸引力不强。学校要求必须巩固去年的数量,并争取有所增加,但这一切看来并不现实。”夏涛悲观地估计,今年很难保持去年招生水平。
夏涛担心的背后,是中国生源大环境的变化。恢复于上世纪70年代的高考制度,正经历一场新的考验:伴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出国、辍学数量的相对增加,中国高考招生正步入“生源紧缺”时代。
中国最大的综合教育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5月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上大学的突出矛盾获得了极大缓解。但在2008年,高考生源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100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这种态势预计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夏涛所在的山东省,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8.7万人,比去年减少5万人,这已是这个省高考报名总人数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据报告,2010年山东省本专科由于1.8万个计划无人问津,导致多所专科二批高校录取惨淡收场。
报告显示,今年各地高考报名人数普遍下降:安徽下降10%、北京下降6%、上海下降12%。但各地招生规模变化不大,预计会有更多地区高考录取率超过80%。而海南、辽宁、北京、上海四地非常可能在今年进入“90%俱乐部”。
报告认为,学生学费收入对中国普通高校的日常运行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生源不足,将直接冲击学校的日常运营,高校的倒闭将不可避免。尤其是部分办学质量欠佳,就业前景不好的高校,势必将面临更多的压力。
相对于民办学校,有着财政支持的公办院校日子也并不好过。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扩张后,不少高校扩建的校舍面临空置的问题,并因此欠下数额巨大的债务。
1999年的大学扩招,被视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到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15%,标志着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认为,从精英到大众教育,中国用了3年时间走了西方的几百年的路子,给高校带来很大的影响。此前多年很多学校建设新校区,产生负债,拖得学校喘不过气,如今生源不足,一些学校再想强化内涵建设,已经来不及了。
除了出生率下降导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以外,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缩水。资料表明,从1978年到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90.54万人,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313倍。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
针对今年山东的招生形势,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扩大教育机会已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已转入质的提升,也就是内涵发展层面上来。(刘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