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天,从来都是一年中最让学生和家长揪心的时刻——甚至不独是高三学生揪心,全社会都在紧张、激动甚至焦灼之中度过。高考移民、高考加分、高考作弊……任何一个关于高考的政策或事件,都会牵动全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一位中国教授曾经问过他的美国学生一个问题,你知道对于一个中国家庭来说,最为重大、牵扯全家心态和投资决策的事件是什么——是孩子的升学。美国学生对这一答案很是迷惑不解,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关于中国的高考,至少有三重重大含义:第一,这是一个孩子决定他的人生命运、人生高度和广度的重要时刻,寒窗苦读12年,究竟是否成功,就看这3天了;第二,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想要改变命运的唯一明确且受到体制内外集体鼓励的机会;第三,这也是一个国家调整各阶层利益格局的公平竞争时刻,是将青年才俊纳入国家体制内主流推动力量的一次重要筛选机会。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不过,这一切正在起变化。高考已经不再是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的“华山一条路”了。
改变,有从体制内有序推动,比如一些高校保送与自主招生面积的逐年扩大,在不少名校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因此,而今的所谓“高考状元”几乎失去了任何意义;也有从体制外自发进行,比如不少学生放弃国内高考,选择本科出国留学;更有因高校学费高昂且就业艰难而选择放弃的贫寒家庭。
还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个案。在深圳,有45位高三应届毕业生拒绝高考。这是没有文凭、自主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的首届新生,尽管在教育部“必须参加高考”的严命下,他们依然有勇气留下一封拒考信转身离去,并被他们的朱清时校长大加揄扬:“他们让我觉得中国教改是有希望的。他们甚至比很多成年人、官员和老师,都要有勇气得多,那些官员和老师在他们面前应该汗颜……”
这种种围绕高考展开的新迹象,让我们亦喜亦忧。中国的教育最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钱——尽管一直难以落实的教育投入的财政收入占比达4%的政府承诺历数十年而难以落实——更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气。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能伤及最根本的教育公平。目前,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后一根底线,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卫的必要。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弭社会上的高考焦虑症,还要实现另一个层面的公平:当我们的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只要自食其力,无论是公务员、白领、蓝领,还是农民,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达自己,都有幸福的权利——到了那个时候,面对高考,我们就都有一颗平常心了。(李泓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