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在高考考点北京育英中学的门口,家长宋毅掩饰不住一脸的焦虑,他担心孩子怯场,发挥不出正常水平。“过端午孩子吃了粽状元(谐音‘中状元’);去宾馆订午休房间,特地订了七层带两个7字的房间,俗话‘七上八下’嘛,无非是为讨个好彩头。”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昨天结束,宋毅们也可以暂缓焦虑的情绪。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考期间家长陪考、预订出租车、租宾馆高考房、甚至提前去拜佛许愿……相比考生,家长们“恐高症”甚至更严重。
近几天,有关高考的话题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全国各地很多相关部门全力以赴:环境检测部门严控噪音污染,严令学校、小区周围工地停工;交警加强警力疏导交通,甚至用摩托送堵在路上的考生;医疗队随时待命救护考生……高考一到全民“让道”。一场本属于学生个人前途的考试,演绎成了“国家第一大考”,上演着“全民护考”的宏大场面。
今年933万考生参加高考,平均录取率预计将达72.3%,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可是,考生和家长依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社会关注度有增无减。人们不仅要为,是什么让家长、学生,甚至社会都患上“高考焦虑症”?
上好大学、好专业依然要挤“独木桥”
一项调查显示,高考临近,有90%的考生家长患上了“恐高症”。专家直言,很多孩子的压力就来自家长,高考减压,家长们应该从自己开始。
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高考不能承受之重。面对72.3%的录取率,家长和考生们还在焦虑什么?
“不能光看录取率,得看录取质量。学校和学校之间差别大了,能提供给孩子的教育质量简直云泥之别,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我们不担心孩子考不上大学,而在担心万一考不上好学校该怎么办。”6月7日,宋毅这样对记者讲道。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周围陪考家长的普遍认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好大学、好专业成为学生、家长的高考目标,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抱着考不上重点大学、过不了一本线就复读这样的想法。
高考经历了13年扩招,“大学生”逐渐退去了耀眼的光环,就业成为摆在每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前的难题。这几年,尽管高考录取率只升不降,但是就业难深刻影响了备战高考的学子、家庭。未来可能面临的就业危机成为悬在头顶上的摩克利斯之剑,让他们有着更深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压力。
“我父亲在80年高考只是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不出几年就成为工程师。现在他所在的那家企业,招聘简章上明确写着‘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硕毕业于211(985)大学者优先’。对比一下就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高考压力一点也不比二三十年前少,为了找个好工作,必须得读所好大学。”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二的李岩对记者说。
改革初期,高考基本是“十里挑一”。现在尽管大学数量大大增加,招生规模年年扩大,其中不被青睐的三本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贡献了诸多高校名额,然而人们瞄准的还是一本线以上的学校、尤其是几十所“985”(或者“211”)重点院校,而它们的招生规模加起来只有几十万。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不可避免了。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表示,中国高考压力之所以那么大,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大学本身就是一条“独木桥”。改革那么多年,教育“市场”仍然没有开放,以至于中国大学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