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冒名上大学背后漏洞:现行录取体制提供“便利”

2011年07月04日 08: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仅靠行政处罚缺乏威慑力

  自罗彩霞事件以来,陆续曝出多起冒名上大学事件,情形各不一样,有在权力运作下顶替的,有双方默许的。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徐静村分析认为,冒名上大学事件屡有发生,说到底还是人们犯罪压力不大。“这些人不是没有法律意识,不是不知道要懂法守法,而是人们大多认为,这不像杀人抢劫偷东西那么性质恶劣。”

  教育部为了制止考试舞弊,在2004年5月发布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然而,该法规的主要目的是惩治考试作弊,而不是现实中也很严重的招生腐败。早在2007年,就有消息称《考试法》草案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但至今无果。

  作为《考试法》草案专家组组长,徐静村告诉记者,程永珍和李景娥的行为违反相关规定,但是不涉及违法。目前,我国现在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升学考试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教育权被侵占该如何处置也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冒名顶替上大学这类事件,只能通过在这些事件中的其他相关的违法行为来进行惩处。

  以罗彩霞事件为例,2009年10月,原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民警王峥嵘——冒名者王佳俊之父被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人民法院,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与原犯受贿罪所判处的有期徒刑3年刑罚实行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4年。而其他例如招办部门、学校所受到的行政或者党纪处分仅限于留党察看,开除党籍,降级等,鲜有涉案人员被处刑事处罚。

  “实际上,招办、学校、户籍管理部门才是关键关口,仅是行政处罚很难形成威慑。”徐静村认为。

  现行录取体制提供了“便利”

  采访前,记者曾设想,可能如同罗彩霞事件一样,这件“顶替事件”藏着众多权力的滥用。但现实出乎记者意料,冒名者和被冒名者都来自普通家庭,程永珍的父母务农,其姐姐也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像李景娥这种情况,从表面看是出于无知,她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但从整体来看,冒名上大学事件频频发生,根源在于目前的计划录取体制。”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为认为,从高考到招生这个链条是很脆弱的。“如果一个环节能够打通,后面的环节就可以层层打通。”熊丙奇说,现在学生拿到一个通知书,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无论你是不是顶替的,以前成绩和能力如何,都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身份的转变,进而完成命运的转变。这种现状,使得众多没有能力考取大学或者好大学的人,走上了作弊、顶替、冒名的道路。

  熊丙奇说,如果设定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如欧美国家的“宽进严出”,那么就不会有人争破头皮来冒名顶替了。“你即便进来了,但是你依然可能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你还面临着毕业这个坎儿。”

  诚信缺失是根源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关信平则将此类问题直指社会诚信:“这还是反映了中国的一个老问题,这么多年没有建立起来一个诚信体系。”

  关信平说,很多时候,不诚信的行为并没有伤害到特定人的利益,而是损害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程永珍借用李景娥的高考成绩去上了大学,如果不是毕业时出现问题,那么她看似没有损害谁的利益,实际上却是占用了她不该占用的教育资源,损害其他人的受教育的权利。

  就程永珍冒李景娥之名上大学一事,关信平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不诚信,又缺乏对不诚信的惩戒机制的例子。“一方面是管理者的诚信,对社会不负责任,不做好信息的核对工作让冒名顶替者轻而易举地钻了漏洞;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诚信,人们在行为意识中对这个问题看得不严重,往往只看一个人的成功,却不看他是怎么成功的,不看他在成功的道路上是否有欺骗等不道德的行为。一个人太诚信却被称作太老实,不够灵活。而一个人如果通过不诚信的行为获得了一些所谓的成功,却会被认为是有本事。整个社会文化中,人们对这类诚信问题的评价都是扭曲的。”

  去年高考前夕,教育部对广大考生进行一番提醒,明示了在高考中违规的代价——除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外,还将被记入诚信档案。然而,关信平认为,杜绝高考舞弊现象,应该作为从教育领域到整个社会的系统性工程来抓。“如果仅仅对考生挥起警示大棒,而无法在更为深广的社会领域实现对权力失范行为的规制,治理高考舞弊就很难实现成功转身。”本报记者 王俊秀 实习生 张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