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毕业讲演最好少用网络语言

2011年07月06日 14:0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5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同时毕业。毕业典礼上,两所高校校长的讲话成为亮点,他们都用了流行的网络语,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大呼过瘾。(7月5日《法制晚报》)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向学生发表的演讲,应该是难忘的最后一课,即便不会严重到要影响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子一生,也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样的演讲,其思想含量肯定要大过语言,而众人将讲话的“亮点”归结于用了网络流行语,认为这样的话语方式幽默而亲切,显然喧宾夺主了。

  如果论语言的字正腔圆和朗颂美感,校长们也许不如播音员更给力。而如果要论对网络语言的熟络与轻车熟路,两位年长的校长也许不如台下数千名对网络更熟悉的学子。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网络语不该是亮点。而校长们用语言这个工具,向学生传播了什么样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才更关键。

  近段时间,面临毕业典礼,媒体和网络上不断传出各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并提出亮点来。我没完全看到讲话的全部内容,但从总结的“牛语”中,不难看出其刻意的网络特征明显,有些人甚至因此有了“受宠若惊”式的心态———因为校长们用了网络语言,这就显得既年轻又时尚,而且更亲民了。在这里,网络语言成为年轻与有活力的象征。

  网络语言,多数是年轻人在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拒绝使用年轻人的语言方式,这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也值得认同,因为这比使用官话套话,显得更亲切和充满活力。但就网络语言发展的现状而言,还很难说时下流行的一些网络语,就是更好的表达方式。如果对语言与文字的诉求仅止于求新与求嫩,那么,火星文和各种装神弄鬼的奇怪缩写与反祖的象形文字,是不是可以成为教材?而学生学语言,是不是也无须求诸教授们,而只须上天涯或猫扑去看各种稀奇古怪的帖或挖坟就成了。

  当我看到大学的毕业典礼如卫视节目的“总动员”一样,充满着“给力”与“浮云”,“神马”与“伤不起”时,感觉的不是亲切,而是大雅向流俗谄媚的自我矮化。有几千年文化史的国度,找几个不低俗但还亲切的词语,应该不难。学养深厚的大学校长,不必去将孩子们玩儿时的语言学得琅琅上口,以表示他们之间的无间隔。但愿校长们不要在所谓的时尚面前,失了基本的定见与自信,从而保持住学术的基本尊严。

  □曾颖(作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