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话题历来引人关注。6月17日,本版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深度报道《政府出手,破解民办教育之“困”》和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撰写的评论《善待民办教育》,在读者中反响热烈。
实践证明,民办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不能缺少政府的监管。特别是在民办教育发展有待规范的今天,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围绕这一话题,本版今天刊发相关报道和言论,以期对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编者
《教育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民办教育,赋予民办教育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以“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为着力点,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
而民办教育面对的现实是,资金、政策环境遭遇多重困境,不少学生及家长对民办学校抱有较大的偏见和不信任感,负面报道也屡屡见诸各类媒体。民办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办学问题突出
品牌难以建立
近日,“多所民办高校证书涉假”事件广为社会所关注,据悉,有21所民办高校涉及虚假“学业证书”。学业证书是一名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最有力的凭证,当假证泛滥和学位证书无法正常发放等事情时常曝光在公众面前之时,大家本能地会对民办教育敬而远之。发放虚假招生信息也是部分民办学校的惯用手法,很多高校实行非学历教育,但为了保证生源,谎称自己为学历教育,或故意混淆二者之间的区别,不少学生因此受骗。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教育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65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达3065万多人,占全国在校学生的10%左右。民办教育办学机制灵活,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教育服务品种,为教育改革探索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但是,民办教育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总体偏低,社会形象欠佳、社会认可度较低。总体而言,民办教育从师资配备到学校管理,从生源质量到教学效果,与公办学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来自河南的高希萌,现为武汉某知名大学的大三学生,在她的印象中,自己家乡只有成绩不好的同学才会去民办学校,民办学校让人觉得不大可信。民办学校教师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偏大,引进、培养和留住优秀教师的成本高、难度大,师资偏弱和生源较差共同导致了教学质量整体偏低。
民办学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运营资金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主要依赖学生缴纳的学费及住宿费等费用,这意味着学生需承担高出公立学校许多的费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容易让人误认为民办教育投资者“一切向钱看”。民办教育投资者看重利益直接导致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相互诋毁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使得行业形象大打折扣。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办学校难以树立起品牌形象及良好口碑。
先天积累不足
后天身份模糊
家住湖北的张瑜,今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回想起当年在其家乡蓝天双语实验学校度过的初三,她依旧感慨万分:“学校在生活和学习上管理非常严格,基本等同于全封闭式教学,也注重更早地培养大家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对于同学们的成长很有好处。”当年该校招收的100多人中,超过半数考上了当时所在市的重点高中,还有成功申请到留学机会的佼佼者。但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私立学校的限制等因素,该校同当时的许多私立学校一样并没有一直红火下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称,民办高校在优胜劣汰中洗牌分流,一部分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强势品牌,另一部分规模日益萎缩甚至转让关闭,最后被依法责令停办。陶西平指出,目前民办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的具体化及程序化严重滞后,用地优惠、税收优惠不能充分落实;现实中遇到的如法人地位、产权明晰等问题尚无明确解决方案;一些民办学校尚未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影响了行业声誉,这些都阻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我国民办高教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重起炉灶,发展时间不长、积淀不够,总体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又面临着高等教育扩大规模以及国际化浪潮的猛烈冲击,这进一步加剧了民办教育“风雨飘摇”的境况。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教授说,在我国,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公立教育的补充,在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地位。民办高教的实力和影响力还无法与公立高教抗衡,强大的公立高等教育先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壮大起来,民办教育在开始及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处于不利地位。
相关政策法律环境压缩了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挫伤了民办教育从业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院长余临说,民办学校在我国处境十分尴尬,国家至今都没有为其正名。模糊不清的身份之下,民办学校无法享受到公办学校所享有的国家补助、土地划拨等福利待遇。以教师保障金为例,国家替公立学校承担教师保障金,而民办高校则需要自己为教师投保,一名教师每个月在这方面的花费为2000元左右,职工退休之后公立学校的教师比民办学校的教师得到的退休金依旧多出许多。民办学校不好好办学的现象并不罕见,余临院长对此调侃道,“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肚皮都顾不上了又怎么顾得上脸皮”。
破解多重难题
迎接发展春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日前记者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招生办获知,截止到5月底,该校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到86%,比前两年高出好几个百分点。据悉,该校今年毕业生多达5600人,考研和出国的人数不多,各占总人数的3%左右,其他毕业生都倾向于直接工作。该校负责人表示,毕业生就业面很广,覆盖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公司,还有海外企业等单位,每年来校招聘的单位有近千家,可提供两万多个岗位。著名的民间高校评价机构中国校友会网今年1月发布的“2011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该校在民办高校中排名全国第二,北京城市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分别名列第一与第三。
近年来由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加上民办学校自律,我国民办学校日益规范,过去曾经出现的民办学校在招生、内部管理和证书发放等问题已经不是普遍现象。但是民办学校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要化解困境、提高民办教育质量,还有诸多难关有待突破。
民办教育机构的身份是民办教育的从业者最为担忧的一个问题。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院长余临,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他呼吁政府为民办教育机构正名,尽快给予他们一个准确合适的身份定位,而后民办教育才能昂首挺胸地发展下去。
陶西平将我国民办教育划分为初创发展期和转型发展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2003年,以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标志,打破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壁垒,使民间力量在高等教育这一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阶段是从2003年到2020年,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起点,民办教育进入法制化阶段后的转型发展期。他强调,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才进入转型期不久,民办教育从高速发展的初创期向成熟期的过渡还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努力,以实现民办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健康发展。
公众认识、资金来源、自主权和办学机制是我国民办教育在转型期需要面对和突破的主要问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北京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文源说,如果妥善解决上述四个问题,必将为民办教育发展和民办学校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民办教育也必将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内涵发展期。他认为,社会、公众需要准确评价我国民办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深化认识民办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真正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民办教育。政府应该释放民办学校应有的体制机制活力,赋予民办学校在招生与专业设置方面以应有的自主权,帮助民办学校建立教师制度保障;引导民办学校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
陶西平预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2020年以后中国民办教育将进入到相对成熟的发展期,他建议政府加快落实平等对待的政策,否则民办教育将永远长不大。(董洪亮 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