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我区教师们虽然对区域活动教育的意义、特点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在如何把这些认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笔者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本区大、中、小、托共16个教学班(大、中、小、托各4个教学班)的区域活动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放教师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对幼儿进行随机抽样访谈220人(每班10人)。调查结果显示:
1.教师们对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所有教师均认为“开展区域活动很有必要”、“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有55%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灵活性较强,不好把握,尤其是对于新任教师而言极易造成区域活动有快乐无发展。
2.在活动区域设置上,从小班到大班活动区域的设置大同小异,同一班级里的活动区域更是长时间没有变化。
3.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60%以上的教师能够注意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入手,选择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内容,但也有40%的教师在选择中存在对游戏内容的价值判断把握不准的问题。仅有10%的教师能够注重按游戏的计划和幼儿的需要更换合适的材料;有30%的教师是根据自身的精力更换和投放游戏材料。大多数班级活动区域内部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缺乏内在的层次性和经常性的变化,许多材料利用率不高。
4.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游戏指导中教师的主动行为占了96%,被动行为占4%,说明现在教师在积极的教育责任心驱使下,对游戏的重视程度很高。但是教师的主动行为中主观性行为又占了67%,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忽视观察基础上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并不符合孩子的意愿,并不是幼儿当时的游戏需要,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孩子原来的活动意向;有时教师的介入和参与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等等。
5.教师大多把游戏结束后的讲评活动,当作发挥游戏教育作用的重要环节来做。这些讲评大都是教师预先选择的内容,大都围绕教师在游戏中的重点指导和随机指导的内容,教师的主观性很强。
根据调查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区域活动理念方面,应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改变区域活动形式的随机性、活动主题内容的随意性,时刻将幼儿的发展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要有分寸。
在活动区的设置及活动材料的准备上,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设置活动区,如在托班就不适宜硬性要求孩子玩娃娃家,而在托班利用婴儿比较喜欢的布置动物形象玩具,开设“宠物区”则比较符合其年龄特点。同时,要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在材料收集上可以根据各种材料的性能、使用的可能,在活动区分门别类,设区摆放,做到资源共享。
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不同年龄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区的主题内容:
小班阶段,幼儿年龄小,情绪易激动,注意力易分散,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活动区的设置就以娃娃家、小医院、积木区、木偶表演区等为主,多给他们提供成型的玩具。应注重在生活常规培养的基础上,创设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让幼儿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迁移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巩固。
中、大班阶段,我们则应在材料的提供上下功夫,多提供各种类型半成品玩具,以环境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如发现幼儿有玩“麦当劳”的想法后,老师就提供此类玩具等待幼儿去表现。同时还应让幼儿自已确定游戏的地点、时间及主题情节,自己准备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与人和物的不断接触中发生矛盾、产生碰撞,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注重幼儿合作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李莉 北京市昌平区学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