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奥数”理应限制不能绝杀

2011年07月08日 16:5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来奥数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教育主管部门再下禁令:禁止学校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禁止学校开设“奥数”班……甚至有人还通过传媒发出“将万恶的‘奥数’逐出校园”的呼喊。此时,我们作为一个理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能不认真地审视“奥数”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使学生、家长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人才培养策略。

  从网络搜索我们不难得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数学学科竞赛活动。它由罗马尼亚罗曼教授发起,自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举行第一届竞赛。当时,参加竞赛的学生共有52人,分别来自7个国家,每个国家有8名队员。除1980年由于东道主蒙古因经费困难停赛一年外,每年一届。到了1980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专门成立了IMO分会,负责寻求IMO每年的组织者。到1990年我国举办第31届时,已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8名选手。到2010年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第51届时,已增加到105个国家和1200名选手。我国第一次派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1985年,当时仅派两名学生,并且成绩一般。我国第一次正式派出6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1986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随后,又有针对中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不同学科的“奥赛”推出。我国自1989年在当时的西德首次获得团体总冠军后,共夺取16次总冠军(其中一次与俄罗斯并列)。在显赫的金牌成绩刺激下,各地教育部门和名牌中学纷纷开设“奥数”培训班,组织各级别的奥数竞赛。随之“奥英”“奥物”等也风生水起,但其规模及影响均无法与“奥数”相比。

  随着小升中、高中及高校招生过程中,各校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大家又一股脑儿地祭起“奥数”这面旗,以此作为拉开学生思维和学业水平的标尺。更有些名校、民校公开宣称招生时看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名次作为录取的硬件,将奥数题目掺进入学测试中,从而使原本属于少数人的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直接影响到普通学生的命运。家长们也不顾孩子实际地让各种培训挤压了他们愿来就少得可怜的课余空间。

  而我们知道IMO的试题不局限于中学数学的内容,它包含了所谓微积分学前数学的基本部分,甚至也包含了部分微积分学的内容。随着年代的推移,试题难度也越来越大。试题的难度不在于解决试题需要许多高深的知识,而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数学机智。试题范围虽然从来没有正式规定,但主要为数论、组合数学、数列、不等式、函数方程和几何等。在不少届的试题中,常出现包含当年年度数学的趣味数论问题,显示出数学家们的幽默风趣。与通常类型的题目相比,这些题目的真正目的在于考学生的灵活性、技巧性。有些题目风格迥异,思维方式新颖,只有运用某一技巧才能解决。而有些题目的解法对我们启示,决不限于一种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技巧,而是一种精深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看出“奥数”(其他学科“奥赛”也如此)仅适合不足5%智力超常的学生。千军万马参加“奥赛”培训实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悲哀。这里除了学校不适当地夸大“奥赛”的功能外,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夙愿为奥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也助推了“奥赛”扩张地盘空间,从少数超常学生的兴趣培养转变成功性极强的准商业活动。把只适合对少数超常儿童的智力培训错当成普适性的义务教育。

  尽管我国在各学科的奥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说明我国从基层培训逐级嶙选的方法是有效的。从国家培养多层次的人才、赶超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战略角度看,奥林匹克竞赛是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既然如此,我们的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就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人云亦云”地一刀杀绝。在作出对奥赛取舍的决策时,应该冷静地分析学生的情况,师资状况。学校更应根据生源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

  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对于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只要他们能健康成长,将来能自食其力地造福社会,足矣!记得我的女儿刚以高分考入那所省内以高考和学科竞赛著称的名校时,学校征求我的意见是否要将她编入学校的“奥赛”班,我与夫人分析了女儿的学习状况:她属于那种有点聪明但不是智力超常的学生,虽然曾得过省市的奥数竞赛奖,但不可能进一步往上冲击。尽管学校对“奥赛班”师资的配备是很强的,我们与女儿商量后觉得她还是留在原来的班好。虽然她最后大学时还是选择了数学系,随后又赴美学习,获得组合数学的硕士、博士学位。但我们还是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家长、学生理智地选择学习的主攻方向,顺其自然地让孩子健康成只是十分重要的。盲目跟风只会贻误孩子的一生。慎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