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两位寒门学子,他们的生活各不容易,他们的经历各有坎坷,他们方方面面彼此不同。但一样的地方是,他们都有一个伟大的单身母亲,为他们支撑着各自温暖的家,坚持了求学之路。
“母爱”二字,就是这么有“魔力”,它是世上最厚重、最饱满、最温柔的感情,却最透明、最简单、最有力量。
姓名:林福飘
家庭住址:安溪县西坪镇赤石村
高考成绩:570分(理科)
毕业学校:蓝溪中学
“我想亲手为母亲建上一座大房子”
身量矮小,瘦弱不堪,长期的营养不良,使阿飘全然不像一个19岁的花季少年。高考结束了,阿飘却一刻都没得闲,早早来到南安溪美一家食品厂做起了临时工。
晌午的时候,阿飘会坐在食品厂的树阴下纳凉,默默地替母亲计划着未来。想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已顺利冲出本一线,他坚信,只要踏进了大学的门槛,未来设想的幸福,就更近了。
10年前,阿飘的父亲死于癌症,近5万元的债窟窿,让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一夜间成了村里的低保户。这些年来,家中全靠母亲一个人经营几亩薄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平时舍不得多花一分钱。”阿飘说,高中这三年,自己每月的生活费最多不超过300元,“每顿饭只吃1个菜,捡最便宜的。”然而,贫困给他带来的尴尬,远不止这些。高一的运动会上,阿飘报了长跑项目,但买不起像样的运动鞋,又舍不得穿自己的布鞋上阵,他只得咬咬牙,打赤脚跑完全程。
如何填报志愿,阿飘已经想好了,他说,自己对城市规划及工程建筑方面的专业心仪已久,“学完这些专业,我想我就可以亲手为母亲建上一座大房子了”。
姓名:张成培
家庭住址:永春县石鼓镇半岭村
高考成绩:617分
所在学校:永春一中推荐人:永春一中陈校长
“我和母亲两人,就是家的全部”
张成培的自我介绍,总是少不了这样一句,“我和母亲两人,就是这个家的全部。”
这个大男孩如今和母亲租住在永春一中附近的民居里。他原本生在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可在读初三那年,刚开学没几天,父亲所在的矿洞意外坍塌,人再也没有出来……
“妈妈不识字,她一定要我读书出头。”成培说,母亲目不识丁,固执、认死理。父亲一走,家里生活顿时没了来源,可正是母亲的“不放弃”,让成培始终能坚持住读好书的意念。初中毕业,他顺利地考入永春一中。为方便成培上下学,母亲麻利地收拾了家中的东西,带儿子下山,在学校附近,以一个月250元的价钱租了房。
母亲为成培洗衣做饭,并在家里兼职做起缝纫工,为附近的工厂加工衣料。高考两天,成培提前叮嘱母亲,做菜跟平时一样就行,也不要去考场接他,“我告诉她,跟平常一样,我才能考出好成绩”,事实上,成培这么对母亲说,是不想再给母亲增添负担。
对成培来说,最要感谢的人,就是妈妈,虽然妈妈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妈妈的身影,在他心里,跟父亲一样伟岸,一样高大。提到填报志愿,成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不论哪里,可以的话,我要把妈妈带上,互相照应。”
爱心捐款方式
助学直通车还会继续驶向闽南地区各个角落,欢迎各地中学校长、班主任老师,以及爱心人士,向本报推荐当地贫困学子。您可直接通过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推荐,或学生可自荐,向本报提出助学申请。
读者可通过各地邮储网点,将钱汇到本报助学行动组,填写“收款人: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阳光助学行动小组;收款人地址:泉州市泉秀街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15楼助学组,邮编362000”,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想要捐助的学生。
本报将对捐助者一一登记,并在报纸上公布。爱心助学款将在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转交给受助学生。对没有指定捐助对象的爱心款项,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捐助金额没有限制。(海峡都市报 记者 陈邵珣 韩影 田米 见习记者 陈秀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