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实践都比较缺乏

2011年07月18日 0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创业,是就业、出国、考研之外的第四选择。”又是一年毕业季,这样的言论在各大校园BBS上再次引发争论。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教授认为,对创业政策和理念的不了解,导致了这种悲观的情绪的持续蔓延,“尽管已经尝试引入创业教育,但大学仍然没有作好充足准备”。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等7所高校的有关机构近日进行调研,在17所高校发放近6000份问卷,对受访者的创业态度、创业倾向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89.7%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经历,只有10.3%的大学生有创业实践经历。作为调查活动的发起人,雷家骕表示,虽然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一体系还须从制度上继续建设和完善。

  创业大赛是增强创业信心的“催化剂”

  此次调查显示,“曾经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仅有3.5%,“参加过一次”的占11.3%,有85.2%的受访者表示“未曾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进行过创业实践尝试的学生总体比例还不到15%。

  对学生背景信息的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计划竞赛及获奖”、“创业活动”等变量条件中,选择“参与过”的同学,其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的显著性,均要高于未参加过的同学。

  其中,4.4%的受访者曾经在创业活动中“参与公司创业过程”,而“参与过某家企业经营”与“拥有某家企业的部分产权”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2%和1.7%。

  雷家骕认为,创业计划大赛作为一个实践平台,除了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经验素质和社会网络资源。

  一年前,南开大学的郑磊组建创业团队,并在“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天津市的铜奖:他们计划与传统手工艺人合作,推广“现代剪纸工艺品”,并采用“塑化”的技术延长产品寿命。“如果你们想卖得更多,我建议还是用纸做原料。”南开大学的一位创业导师这样忠告。

  改进了产品策略之后,“现代剪纸艺术品”逐渐打开了销路。现在,郑磊团队建立的“华章剪艺”工作室,已经搬进天津青年创业园,前些日子他们的产品还作为礼品被送往欧洲。

  “他们决心把这个项目继续做下去。”南开大学KAB创业俱乐部主席郁琦介绍:“对于这群真正想走创业之路的同学,学校、老师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郁琦递上名片,上面写着:做南开未来企业家的启蒙者。

  “我参加创业大赛,就是为了‘南京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提供的免费工作室。”南京工业大学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的金杰,同样是创业大赛的受益者。2009年,读大三的他和同学筹资组建了壹点绿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为找不到办公地点而着急——没想到“机会送上门来”,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争取到了这个工作室。2011年,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七八十万元,员工月薪最高达到了3000多元——办公场地需要不断扩大,金杰“迫不得已”从创业园区搬了出去。

  最难的是从“心动”迈向“行动”

  “创业态度”,指学生对于创业的看法和喜好程度,是心理范畴;“创业倾向”,指学生在可预见的将来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指向行为范畴。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对待创业的态度,属于“心虽已远,身却未动”。

  在创业态度的相关选项中,“积累财富”、“带来成就感”和“实现个人独立”的比例最高,且所有选项的比例较为平均,这说明受访者对待创业的态度和喜好程度是“积极的,愿望强烈的”。创业倾向的考察选项,整体数值远低于创业态度。创业倾向中的“未来两三年创业可能性很大”这道题的得分是3.45(满分10分),而“拥有具体创业规划”的得分是3.03,均明显低于量表的平均值4分。对此,雷家骕表示,受访者对具体的创业行动“还没有进行充分深入的思考”。

  大三的时候,金杰的创业团队有十五六个人。而到了临近毕业阶段,公司里的绝大多数成员走向了就业或考研的道路,只有他这个“学工科的门外汉”留下来坚持,成了光杆司令。

  “真正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太少了。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在‘求稳’。”金杰回忆起当初的窘况,“我希望课堂上的每一位老师,无论教什么专业,都应该向学生传递‘创业精神’。即使打算去国企、当公务员实现就业,这种精神也应该扎根在大学生的脑子里。”

  有着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面临创业的诸多风险和生存压力时,也会谨慎地看待“毕业生创业”的问题。

  “我决定暂时放下创业的打算,去报考村官。”南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孙建超,从大二开始投身于多项创业大赛,并拿过第七届全国“挑战杯”银奖、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计划”竞赛金奖。

  但随着对创业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孙建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创业念头。他认为,技术和资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太少”才是症结所在。“我希望在30岁左右,拥有足够的资本,再去进行自主创业。”这个内向的男孩笑言,“对我来讲,现在创业还不是时候。”

  “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这是一个机会。”受此启发,他打算先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提升各方面的素质,走“曲线救国”的道路。

  创业教育应该成为专业方向的实践体系

  在本次调研中,受访者对于“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是所有考察项中最低的:2.96分(满分10分)。雷家骕认为,这说明大学生感觉目前大学的授课内容对于创业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并不明显。

  生于1987年的翁羽枫,职业高中毕业,现在是一家手机游戏开发公司的CEO。“当年在学校里,并没有接受过管理学和营销学的培训,我创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他认为,创业者除了学习成功的案例,更应该在4年的时间里积淀实践经验,“最好能有人带着去体验一下”。

  最初,因为不知道“公司需要年检的规定”,金杰收到了工商局发来的处罚通知。“网上查了一下,这种情况最高要罚10万元。”谈起这个“残酷的笑话”,金杰心有余悸,“连申报破产的心思都有,自己太嫩了,啥都不懂!”

  “第一,学业与筹备创业的时间分配是个难点;第二,学生创业项目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够强;第三,也是我最关心的,希望创业教育从普及性的宣传鼓励,升格为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符浩亮,现任校团委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他总结了两年来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你们为创业作的准备,还远远不够。”去年12月,符浩亮邀请“老校友”——康盛创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戴志康返校,与同学们做了一次创业交流。不承想,这个被同学们视为榜样和骄傲的前辈,上来就给他们泼了盆冷水。看着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宣传标语,“戴师兄”很羡慕学弟学妹们。但他认为,创业不能盲目。对相关政策和行业规定的了解、创业规划的完善、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这些素质都不是用“填鸭式恶补”就能“修炼”出来的。

  增加创业实践的体验性,也许是实现创业教育深化的突破口。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李桦楠今年上大一,目前在该校大学生创业中心“任职”。她的言语间,充满对这种模式的认可:“所有的职员和企业管理者都是学生。学校已经进行了近10年的摸索。”

  目前,该创业中心有包括营销、策划、设计和开发类等共36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各自的管理、培训、考核、财务制度,并由一个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参与IT外包、业务流程外包、课件开发、网站开发等业务。

  除了没有营业牌照,这些虚拟公司其他方面都按照实体公司的方式运行:“自负盈亏”,每年要上交一定量的利润,并要通过“董事会”严格的年度财务审核;公司每年进行换届,吸收新生作为“人才储备”。

  “公司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常常会出现某个项目多家公司竞标的情况。”李桦楠说,“去年刚刚有两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被撤销资格。”同时,已经有多家虚拟公司从创业中心分离出来,完成了注册,成为实体公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