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絮絮叨叨”谈话常事与愿违 青春期拒绝“虎妈”

2011年07月25日 09: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柒柒一转身,黑框眼镜下一双小眼睛瞟了妈妈一眼,挺着小脖颈走了。晾在原地的妈妈一脸怒气地瞪着女儿,深吸了口气,手里攥紧了女儿的课程辅导书,噌噌追到女儿屁股后面。

  这是7月中旬发生在兰州市西北书城文具柜台前的一幕。仅仅因为要不要买一支笔,这对母女又闹翻了。

  柒柒抿着嘴,双手叉着腰,开始控诉:“我太没有自由了!上网不准超过两小时!电视不装机顶盒,没台!手机,刚买又没收了!零花钱,一分不给!我妈简直像周扒皮,无孔不入地管制我!”

  当着妈妈的面,心直口快的东北女孩柒柒一股脑儿倒出了对妈妈的所有不满,眼睛里时而闪着泪花。

  一旁的妈妈实在忍不住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每天晚上11点了还不关电脑。拿手机天天听音乐,多影响学习呀。零花钱是让她课间补充营养的,可她买的全是校门口的垃圾零食。”

  “我恨不得一天什么都不干,就两个眼睛盯着她,可这孩子太气人了。”柒柒妈妈一脸无奈。

  确实,当家长权威突然遭遇青春期的叛逆,家长们变得手足失措。对这些妈妈来说,这不啻为一场更年期与青春期的博弈。她们试图用絮絮叨叨的谈话去束缚住儿女们快速疯长的野心,但在儿女那里,简直就是“老妈你真烦”。

  现实中像柒柒妈妈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不少家长认为只要控制了孩子们的时间与财政,就能控制他们的一切。她们甚至有人信奉“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的家长”。

  这是家长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子宝典”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多年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兰州大学文学院李利芳副教授认为:“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问题,父母亲的互补影响非常关键。父亲应该从一种宏阔的视野,在人格与精神上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母亲则要切实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与心灵世界的内部,去做积极的发现与沟通,尊重孩子细微的情感与精神诉求。”

  温柔?我妈?绝不!

  见到暑期打工的张小可时,她正在一家饰品店耐心娴熟地给客人们介绍商品。谈起这个话题,她直言不讳地说:“母爱很伟大,但我希望母爱更温柔。”

  “我妈接别人的电话总是和风细雨,可一到我这儿立马就变了,像只母老虎一样,特别凶,特别厉害!我都中学生了,长大了,她还对我这么凶。可能觉得对我严厉点儿好,但我不喜欢,搞得我都不敢跟她亲近,更不想跟她交流。”小可说。

  就读于兰炼一中的高二学生张松网名叫“半块砖”,是一个帅气的男孩,也渴望能得到更温柔的母爱。

  “温柔?我妈?绝不!”他说,“我妈如果什么地方做错了,最多过几天,主动给我示个好,就算是道歉了。”他坦言:习惯了妈妈严厉的管教方式,如果有一天她突然变得温柔,自己一定不习惯。

  如果妈妈变得温柔,柒柒不会不习惯,她很渴望。

  每当吃饭的时候,妈妈的喊声像下达军令:“吃饭了!快点!吃饭了!”她特别希望妈妈能对自己说温柔的话,而不是现在审问式的对答。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柒柒和小可,强烈要求妈妈给她们足够的尊重和平等。而对从小在定西农村长大的汪峰来说,只要妈妈和自己多说说话,哪怕是批评、呵斥,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高中时,汪峰开始在定西市上学,妈妈则当起了全职陪读家长。一度,城市生活让汪峰难以适应,他时常觉得憋屈,可新环境里没有自己熟悉的伙伴,心中那些莫名的苦闷无处释放。回到家,他便常常无端发火。汪峰说,妈妈总是默默承受,背过身流眼泪,却从没有问过他:“孩子,你怎么了?”

  对一个农村母亲来说,默默承受也许是她们爱孩子的方式。如何关照青春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超出了她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范畴。

  采访中,青春期的孩子们纷纷控诉妈妈对自己的不信任——小可说妈妈常常因为自己的发型复杂了一点,就猜疑她是不是早恋了;柒柒抱怨妈妈常常去学校打听自己是不是又和“坏孩子”来往密切了;张松的妈妈已经对他“心凉了”,从不相信他的成绩能改观;一个叫夏橙的女孩,则常常发现母亲翻看自己的手机短信,甚至要接听同学打来的电话。

  妈妈们这些“出了格的关心行为”,令孩子们非常反感。孩子们或当面驳斥,或保持沉默,反抗的方式不同,但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其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缝隙,岌岌可危。

  母爱要用成绩来换吗?

  不久前,在兰州十中发布的中考排名榜单上,夏橙名列第32,以这样优异的成绩上高中,夏橙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夏橙妈妈的工作很忙,女儿经常在临睡前或是第二天起床才能见到妈妈。这个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非常体谅妈妈的辛劳。她心里很明白,自己的未来只能靠自己,只能好好学习。

  “我有很多心里话想和妈妈说,可妈妈和我的对话仅限于学习,好像在妈妈的字典里,成绩就是爱的等式。成绩下滑的时候,妈妈就会很粗暴地训斥。”夏橙说。她明白这是妈妈为她好,但她真的很渴望和妈妈聊一聊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张松则快被成绩逼“疯”了。初一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二,老师语带讽刺地挖苦:“我们这儿庙小,装不下你这尊大佛!”成绩优秀的同学甚至视他为异类。彼时,这个青春期的男孩很无助,很困惑,也很着急。

  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个“有志向”的男孩狠下工夫,成绩一跃升至全班前五名。老师和同学们又变得和颜悦色了。但至今令他想不通的是:在他努力爬坡的这一年中,妈妈为什么一直对自己很冷漠?

  “在最难的时候,我需要的是鼓励、温暖!不是冷漠和打击。难道母爱要用成绩来换吗?”张松不解。

  张松希望妈妈的爱是纯粹的,是不夹杂任何条件的。与一些妈妈“望子成龙”式的爱不同,另一些妈妈更愿意陪伴青春期孩子们一起成长。

  “妈妈和我无所不谈,从学习到生活,我们总能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妈妈关心我的成绩,但是更关心我的生活。”就读于河北一所高中的杨跃说。

  尽管有时候妈妈也会因为他犯了错而生气。不过,等母子俩都冷静下来了,妈妈便会主动找儿子,细细给他分析解释。那时,杨跃也会很认真地听,并且虚心接受。“妈妈更多的是引导我认识错误。她经常会深入到我生活里去。”杨跃说。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妈妈有一颗柔软的心

  最近,郝女士的生活乱成了一锅粥。成绩优异的儿子辍学了,原因很简单——儿子被暗恋的女生拒绝了,便认定“这学没法儿上了”。

  儿子的“不堪一击”,让郝女士彻底蒙了。平时,因为忙于工作,郝女士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儿子完全是“拒绝外界、拒绝交流,却沉迷网络”的状态。现在,这位母亲肠子都悔青了,恨不得自己在瞬间变成一台X光机,能透视到孩子的神经末梢。

  郝女士从来不奢求孩子的成绩拔尖,只希望孩子一切正常,慢慢成长。她开始“有病乱投医”:向心理咨询师求助,继而又去请教算命先生。

  像郝女士一样,不少妈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陷入迷茫。尽管明白要尊重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可一旦面对孩子,又束手无策。在孩子们眼中,自己的妈妈缺乏母爱的柔情,与妈妈之间缺乏信任感,仿佛妈妈们“只关注成绩,不关注他们的成长”。当然,如果给这些妈妈贴上“简单”、“教育乏术”的标签是不公平的。

  遇到吴女士时,她正和儿子手捧着书,各自读着喜欢的文字。令人羡慕的母子关系背后,是吴女士多年的苦心经营。

  这位妈妈从来不“一遇到孩子出错,就一跳三尺高”。她时常会静静地观察孩子,碰到小毛病,她会晓之以理;比如遇到撒谎、逃避学习打游戏等严重的大问题,她会严加惩戒。但前提必须让孩子心服口服,绝不简单粗暴。

  “在没有好办法的时候,要求自己保持冷静,通过书籍、教育课堂、网上的交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只有让自己不断充实、提高,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孩子。”吴女士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晓蓉认为“母子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关系,按照交叉幅度不同,可以分为‘包含关系’、‘重叠关系’、‘交叉关系’和‘并列关系’4种。青春期恰恰处在‘交叉关系’中。所以,妈妈对青春期的孩子应以‘呵护情感’为主。所谓呵护,主要是情感的,而不是物质的,主要是对心理的,而不是对生理的。”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忠诚的品质。所谓‘忠诚’的品质,是指忠诚于自我的信念、价值观和‘自我同一性’,而不是忠诚于包括父母在内的外部环境。因此,面对着否定自己的父母,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同一性’,因而孩子的心门关闭了。面对任何束缚,他都会不顾一切地去挣脱。”张晓蓉分析说。

  张晓蓉认为:“孩子们渴望的温柔,并不仅仅是温和的语气、温和的语言、亲昵的动作这些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他们更需要的是一颗柔软的心,一颗可以包容、理解、体察他们的心。”

  对此,李利芳副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母亲要发挥女性的感性优势,要善解人意,要善于倾听、沟通,委婉柔和,把握非冲突性,要更有利于化解而非激化矛盾。”

  (通讯员 刘星妤 王伟凯 本报记者 张鹏 应采访者要求,柒柒、张松、汪峰等均为化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