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1/4的学生用错报关单,1/2的学生不知道报关单为无碳复写纸,试题难度一降再降……日前,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报关后备人才技能大赛上,来自报关行业和企业的专家连呼没想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相差竟然如此之大,超过半数的参赛学生竟然没有见过真实的海关报关单。这次大赛也给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敲响了警钟。
现象:大赛命题答题频起波折
“白送分的题竟然还有一些学生没答出来。”天津报关协会秘书长孙双进走出比赛现场,摇摇头对记者说。
孙双进所指的“白送分”,是一道税费计算的题目,只要翻开《报关实用手册》就可以查到。显然,有学生压根没有见过、用过《报关实用手册》。“这本书相当于报关行业内的新华字典啊,学生怎么可能没见过呢?”孙双进感到不解。
为了筹备这次大赛,中国报关协会两个月前成立了出题组,组织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精心准备赛题。开始时,专家们设计了一套完全基于企业工作实际的赛题,送到一些未参赛院校请学生们试做。试做后,普遍反映难度太大,400分满分,平均分只有97分。于是,专家们吸收了学校的意见,重新准备赛题,并将难度降低。没想到,新赛题仍然让学生难以应付,平均分只有210分,专家组只能再次修改试题,再次降低难度。
“经过两次修改,赛题的难度降低了80%,并且还预设了100分的送分题。”孙双进说。虽然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但赛场上还是出现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意外”。
现场提供了8份不同种类的报关单,其中只有两份是此次大赛能够用上的,但有1/4的学生选错了报关单。
比赛所用的报关单就是日常企业使用的海关报关单,只不过平时填报要一式五页,而比赛中只提供了其中的两页。由于报关单不能出现填写错误,其中一页是用来给学生们预填,另一页用来正式提交。可在最后正式提交的报关单中,有一半学生出现了填写模糊的问题。
原因:缺乏师资和完整的课程体系
据中国海关协会培训部主任白凤川介绍,目前我国报关企业有上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不少高职学校瞄准市场需求,设立了报关专业或者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开设报关方向。“目前全国有11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报关专业,400多所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报关方向。”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国际物流系主任孙春华告诉记者。
“由于专业设立时间不长,不少院校在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大赛总裁判长、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报关专业教研室主任张援越,有着14年报关企业从业经历和8年教学经验,跑过全国70多所开设了报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他告诉记者,目前报关专业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师资。据他了解,报关专业师资队伍有90%是从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转行而来,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报关企业工作经验。
据了解,这次大赛本来设计有教师比赛项目,但由于报名教师太少而取消。“教师们不敢来参赛,说明了什么问题?”张援越反问。
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完善也是造成报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院校的报关专业并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报关员资格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开设相应的课程,不少学校甚至直接把报关员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当作教学教材。直到去年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报关协会统编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丛书后,才算填补上教材这块空白。
建议:与行业、企业合作解决脱节难题
这次大赛虽然暴露出学校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还是让来参赛的高校感到欣喜不已。一方面,通过大赛相互学习,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找到了“组织”——中国报关协会,在行业组织的指导下,缔结院校联盟,推进校企合作。
白凤川告诉记者,中国报关协会在全国29个省份成立了地方报关协会,发展了5000多家企业会员。近几年,报关企业普遍反映人才难找,于是中国报关协会将报关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纳入了工作视野,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编写专业教材等方式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报关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组织这次大赛,也是想通过比赛,把企业的需求告诉高校,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引导。”
在大赛上,所有参赛高校联合倡议,由中国报关协会成立专门的院校委员会,集合全国报关与国际货运及相关专业优秀教师和报关行业资深专家,研究推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等的改革,解决各种困扰报关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同时为各院校搭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平台,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要的报关后备人才。
深圳市华商联物流报关有限公司唐玉霞董事长告诉记者,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推进,进出口企业对报关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报关人员需要了解的知识结构也从国家、海关等相关政策、通关业务实际操作,延伸到物流、企业内控,以及经营策略等更广泛的内容,“这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与有关院校开展合作。”记者 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