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要高分的持续威胁之后,南京一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教师杨华(化名)报了警,以“维护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尊严”,发恐吓短信的学生李明(化名)曾经是一名学生会干部。最让杨老师不解的是,老师和领导们明明知道真实成绩对学生意味着什么,还默许学生“跑分要分”。
见过无理的,却没见过这么无理的。为了要高分,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竟然理直气壮地威胁老师!闻此,令人愕然。愕然之余,更要追问:究竟是什么让象牙塔中的学子如此以黑为白,还不以为耻?
遗憾
如此心态令人恐怖
理论课成绩不理想,实习成绩排在110名学生中的倒数第三名,平时上课不见影,这样的学生,不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表现,还堂而皇之地发威胁短信向老师要分,这简直是骇人听闻,让人难以置信。虽然他的行为没有造成像杭州“70码”飙车撞死浙大学生、“我爸是李刚”的车祸肇事、药家鑫残忍地将没撞死的女工杀死等案件那样的恶劣后果,但李明这样的心态和行为足以令人感到恐怖。
大学生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许多爱护、照顾和优待,这是因为家庭、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承受能力强、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能担起社会发展重任的人。而发威胁短信要分,显然与种种期望背道而驰。
大学生为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家长、学校、老师、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拿老师来说,学生跑分要分早已是普遍现象,这多少是因为得到老师的纵容。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像杨华老师那样从一开始就杜绝跑分要分现象的产生,也就不会形成现在的不良风气。记得我上世纪90年代刚上大学的时候,师兄师姐就向我们传授秘笈:平时多与老师搞好关系,考完试后不妨多往老师的家里跑跑,说说好话,那样得高分的几率会高很多,补考的几率则低很多。这样的跑分要分闹剧如今已渗透到社会上了,将家长、老师、社会人士也扯了进来,像杨华老师说的那样:有时还没考试,“要分”的电话就来了,打招呼的还有同事和各级领导。如此风气,还谈什么校园文化建设。(韦彩卉)
评判
逻辑颠倒让人无语
有什么样的考核,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目前,高校教师职称的晋升,基本上是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这也就意味着,一心专注于研究如何教好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过多的精力,对教师来说,不会带来太多的利益。而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考核,又是由学生评价为导向的,学生评分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教师薪资福利,如此一来,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容易产生“取悦”学生的心态。高校教师们一方面忙于科研论文,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哄学生开心”,这样的结果就是,像杨华一样愿意跟学生在成绩上较真儿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旦分数的考核作用减弱,学生们自然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大家或者忙于恋爱,或者忙于经商,或者忙于出国。李明之所以威胁老师,是因为他希望成绩更高,“因为绩点很有用,关系到出国留学等很多方面。”也就是说,虽然没有了考核作用,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分数并非一无用处。但出于“取悦”的目的,多数教师不会在分数上太“为难”学生,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一些得不到满意分数的学生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分数低的原因,而是怪罪于教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李明把老师们的“取悦”和不负责任称为是有“师风师德”的表现,而且他还认为这位较真儿的老师会因为自己的较真儿而“受到校领导的处分”,而且“这个事情如果闹大了,她的饭碗肯定也保不住了”。看到这样颠倒黑白的逻辑,不能不让人生出一种无力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恰恰是当今社会最急需解答的问题。(张楠之)
分析
三大原因令学生迷失
学生赤裸裸地威胁老师,放大来看,是高校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失败,但从小处看,折射出的是师道尊严到了无处安放的尴尬地步。那么,学生为何有这样的底气呢?
一者,一般学校都有指标。这指标,指的是拿到学位证的比例,拿到毕业证的比例,还有学生各层次成绩的分布……学院内部往往会有一个既定的指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难免做作,太低则让人怀疑老师的能力。正是有着这样现实的考核,使得很多老师在打分时往往有所顾及,甚至将平时成绩打高,以符合指标要求。久而久之,这就似乎成了一种潜规则,一旦有老师反其道而行之,难免让学生感觉这名老师格格不入,继而“示威”。
二者,该学生是学生会的,甚为得宠。别看大学只是一所学校,其学生会本身的官僚化还是不低的,喝酒走关系等现实生活的常态,在高校学生会中屡屡上演。不排除这名学生因为自己身份的关系,感觉自己在学院的确很得宠,而老师打分偏低是给他下马威,在官僚体系话语中,他岂能示弱,自然而然就凭借学校领导的娇宠,而变得有些不知道自己的真实位置。
三者,尊师重道传统的丢失。一直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尊师重道的氛围下,对老师,我们不惜最美好的词汇,而教师也一直为公众所称颂。但时过境迁,如今的老师,神圣性早已丧失,家长找老师托关系不成暴打老师的新闻频出,权贵者对老师自身公正性的无情侵害,这些反面教材带来的负面效应,就使老师越来越趋于弱势。
学生敢于威胁老师,无论是开玩笑还是酒后狂言,都有着背后现实的土壤。我们要反思的是,该如何杜绝下一个类似的丑闻出来。(龙敏飞)
和跑官要官同病根
总以为“死亡威胁”之类是社会烂仔对付人的手段,没想到却发生在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身上。学生不好好上课,逃课旷课,得分低则天经地义,但这位同学却用威胁短信向老师“要分”,非常理直气壮。而老师受此威胁,本应受到学校保护,却被院领导冷漠以对:“发生这种事情了,我能怎么办呢?”院领导的态度和学生的理直气壮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必然联系,让人感觉”跑分要分“,多么自然而然,本当如此!
的确,这位老师不光被威胁“要分”,还经常被同事和各级领导“要分”。这种状况蔚然成风,在每个学期考试结束,都会接到类似电话若干。要分者中,有人希望及格,有人希望把成绩拔高,以免影响保送研究生。
这就是行政化之下国内高校的一个缩影。分数本是学生学业情况的客观评价,却可以“公关”,可以任意修改,这无疑对其他学生不公平,这意味着,学和不学,用功和不用功,结果是一样的,只要关系够硬,差生随时可以变得优秀。诚如是,那么学生学业如何,则失去评价的客观标准。“跑分要分”,使得学生的评价标准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都失去存在的依据。
“跑分要分”正是当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在高校里的折射,和“跑官要官”在本质上很有一拼,两者都是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实际利益的方式,是“关系学”等社会病在象牙塔里漫延的生动写照。当下的高校,不光有“跑分要分”,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腐败。当这些腐化堕落成为风气,让很多人认为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是一件自然而然之事的时候,学生就会理直气壮地旷课,理直气壮地要分,而不会以不学习为耻,更不会以不正当手段竞争为耻,师道尊严受到挑战也就成为必然。(瞿方业)
观察
卖分送分的结果
一个学生的威胁短信也许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弥漫在大学校园中的“跑分要分”和“卖分送分”现象。“跑分要分”不仅亵渎了大学精神和师道尊严,更亵渎了公序良俗和社会正义。“跑分要分”现象必须坚决挞伐,但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学生身上。
“跑分要分”现象之所以如此普遍,这其中既有大学自身蜕变的原因,也有社会习惯势力的染指。由“跑分要分”现象我们不难联想到大学校园中种种“跑×要×”的校园腐败行为。应该说,每一个“跑×要×”都对应着一个“卖×送×”的权力寻租。学生对“跑分要分”乐此不疲,恰恰是学校和老师“卖分送分”教育的结果——没有“卖分送分”,何来“跑分要分”?(李继彦)